校长信箱
(qzsyfx@163.com)
当前位置: 首页    教研快讯
明理笃行 携手筑梦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接待泉州市“十三五”第三期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莅校跟岗研修
索引号:
文号:
部门:
发布时间:
2021-05-13

根据泉教师函[2021]23号“泉州市教育局关于组织泉州市‘十三五’第三、四期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第二次集中研修的通知”文件精神,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于510日至12日接待泉州市“十三五”第三期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数学、信息技术学科学员莅校跟岗研修。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选派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承担授课任务。数学学科开展“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课题研究”四个专题研讨活动,共开设展示课7节、专题讲座3场,信息技术学科开设展示课2节、专题讲座1场,深受学员好评。

数学专场

“图形与几何”专题研讨

郑晓婧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一课。她巧取素材、巧设活动,引导学生从“铺满量”“铺一行一列量”“只有一块小正方形”“一个小正方形都没有,怎么办”这一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思考、想象、推理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直观形象层面上升到空间想象与合情推理的层面,学生对“面积度量面积”与“度量长度计算面积”之间的联系充分地感悟和沟通。从而突破从计算面积单位的个数到长乘宽,这一有挑战的跨越。

陈莉群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体积的整理与复习》。陈老师以“学过的立体图形中,哪些可以和圆柱归为一类?”这个问题作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整理、分类、概括提升的过程,学生在分类思考中发现知识的本质,在比较联系中理解知识内在联系,在拓展提升中完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转变视角,对图形的观察由“静态”转向“动态”,勾连“二维平面图形”与“三维立体图形”间的关系,进一步体悟用“V=Sh”计算直柱体体积的合理性,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品质。

王培明老师作“依托校本研训 促进专业成长”主题分享,她围绕“加强学习,多维度、多层次感悟”、“打开思路,多形式、多角度研课”、“关注反馈,多方面、多途径反思”和“转变方式,全方位、多元化成长”四个方面展开交流。同课异构教研,生长与丰盈教师的研课体验;组课联动教研,生长与完善教师的课感体系;联片互动教研,生长与提升教师的深度思考;同课递进教研,深入实践与检验既成的策略;多维化且富有实效性的创新教研机制,丰实了与会教师们对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度认知。

“统计与概率”专题研讨

陈国聪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课始陈老师设计了“记数游戏”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接着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自主围绕核心问题“用哪个代表淘气的记数水平”展开思考交流,从多角度对平均数进行探索,感悟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及能力。最后设计10岁男同学平均身高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数据整理、描述及做出判断分析的过程,在应用中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江丽芬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通过创设“猜想-验证-结论”的学习活动,引领孩子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给足了学生“思考”和"说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的点拨和追问、适度的延迟判断、适当的总结引导,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究知识本源,提升思维深度,力促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互动交往的平台。

“数与代数”专题研讨

陈佳吟老师执教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一课,她巧设冲突,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内在需求,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或“创造”分数,引导他们经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与体验。依托适宜的数学材料和巧妙的核心提问开展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自然触发学生循思而达;通过表达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表达读懂他人的想法、表达对自身学习过程的感悟,力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许小莉老师执教《邮票的张数》一课。许老师能抓准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思维特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经历获得分析信息、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活动中,积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经验,再次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在对比活动中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方程的价值。本课让学生充分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帮助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换,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黄婉妮老师开设讲座《浅谈核心素养下数感的培养》。黄老师从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数感,培养数感的重要性和培养数感的策略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她结合自身的体会,引用翔实的案例,与大家分享了在认识数这方面培养数感的四种策略:1.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数培养数感;2.在动手操作中认识数培养数感;3.在游戏活动中认识数培养数感;4.借助生活经验认识数培养数感。黄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理论清晰,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题研究”专题研讨

王培明老师执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一课,她以“熊猫馆和狮虎山都在喷泉广场的东北方向,它们的具体方向一样吗?”、“长颈鹿馆和大象馆都在喷泉广场北偏西600方向上,如何区分它们的位置?”、“王老师参观完斑马场,想去猴山,说一说我的行走路线”三个大问题驱动数学学习逐层深入,学生经历动手探究、同伴交流、对比辨析、质疑争辩等过程,充分体会找准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王培明老师作“借力校本教研 做实课题研究”主题分享,她结合视频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活动巧妙相融,依托课例研究探索教学实践策略。“沟通联系,生长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探寻本质,生长与丰盈学生的活动体验”、“引发冲突,生长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如何基于教学前测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设计”、“如何借助随堂检测分析促进教师灵动调控课堂”、“如何依据教学后测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与二度重建”,生动形象的活动分享让老师们仿佛置身于校本研讨活动中,切身感受着教学研究所散发的无穷魅力。

在每一个专题的课堂教学观摩之后,都有一场相应的互动研讨,我校数学教师也参与其中。在教育科研处王培明副主任和数学教研组陈国聪组长的组织、带领下,老师们分别依托“如何引领学生深入体会长方形面积测量的过程与方法”、“怎样基于学情设计复习课的数学活动”、“如何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如何以复式条形统计图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如何通过经历多样化的操作活动建构分数概念、“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大问题背景下认知冲突的创设与突围”等问题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赏析与热烈的讨论,梳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明晰高效的互动过程,积累有意义的研课体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信息技术专场

苏国昭老师执教新教材3D One《设计小书桌》一课,从生活中常见的书桌入手,通过教材中实例创建,让学生了解模型制作基本流程,体验3D建模的乐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苏老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营造了很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苏国昭老师以《全面提升,聚焦2.0》为题向骨干教师们做关于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活动的介绍。苏老师从“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实施的背景、目标任务和基于校本研修的整校推进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

陈喜云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第五课《修补图像焕新颜》,以问题照片导入,引导学生借助光影魔术手软件解决照片问题。陈老师使用问卷星进行学情前测、后测、评价,以学定教,收集数据,促进教学有效实施。教学策略上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操作中先学后教,探究旋转问题解决的多种途径,发现软件学习的小窍门,并鼓励迁移应用。纵观本课,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学生不仅用信息技术解决了问题;学到能带得走的自主学习方法;体验修图及创作乐趣;学会用摄影的眼光发现美,创作美。

 课后进行互动研讨活动,由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杨志雄老师主持。首先执教的两位老师就两节课的教学内容、策略、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反思;研修班的老师们积极参与评课,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最后大家还共同交流了三维建模这块新内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本次活动的圆满开展,既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激发更多骨干教师的教科研热情,带动他们的专业成长,又激励和督促名优教师通过互动交流不断提升自我,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以此为契机将我校作为福建省第三批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基地校以及泉州市中小学“智慧教育”联盟建设项目联盟校(联盟基地校)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应用与推广,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一线教师与学生,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郑晓婧.jpg

陈莉群.jpg

王培明1.jpg

陈国聪.jpg

江丽芬.jpg


陈佳吟.jpg

许小莉.jpg

黄婉妮.jpg

王培明2.jpg

王培明3.jpg

苏国昭.jpg

苏国昭2.png

陈喜云.jpg

学生1.jpg

学生2.jpg

研讨1.jpg


研讨15.jpg

信息技术研讨.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