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聚焦学生核心素养,2019年11月20日,在黄志强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吴友钧老师等一行五人,到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开展“泉州师院附小送教送研下乡”暨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讨活动,活动由我校吴友钧老师和德化第三实验小学李华炬副校长共同主持。 本次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我校洪晓芳老师和德化第三实小的黄丽玲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我校杨誉老师和德化第三实小颜晓蔚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我校庄丽霞老师和德化第三实小黄金福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同一教材内容,老师们都能在聚焦单元语文要素的同时,演绎出不同的精彩,令听课者受益匪浅。 黄丽玲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提取和品读描写大自然声音中有新鲜感的文字,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美妙。 洪晓芳老师则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并通过大胆想象、感情朗读,品味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优美的词句,体验声音的美妙,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具体的情境中落实到位。 颜晓蔚老师通过提取、整合“单元导读、课文旁批、课后问题”和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展示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带领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加以运用。 杨誉老师同样聚集批注,从扶到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经历认知——操练——掌握的过程,将批注的方法融合在阅读实践中,让课文成为操练语文要素的平台。 黄金福老师则抓住“鼻子一酸”这条情感主线,引导学生从“恶劣环境、瘦弱身体、繁忙工作、支持学习”这四个场景,体会作者“鼻子一酸”背后的复杂感情。 庄丽霞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的第一个场景:寻找母亲,通过捕捉细节,想象画面,感知“家庭的贫困”“环境的恶劣”和“母亲的辛劳”,从而体会作者的百感交集和母亲对子女的深情。 互动研讨环节,吴友钧老师引领执教老师思考“学生通过40分钟产生了什么变化”,同时,引导听课老师从“听完一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这个环节,如果是你来上,你会怎么设计?”展开扎实有效的交流,与会老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活动最后,两位校长分别做了发言。黄志强校长对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对老师们献上的精彩课堂表达谢意,他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交流平台,让两校的老师在研讨中提升;方金辉校长对我校多年来的送教送研深表谢意,感谢在我校教研团队的引领、辐射下,德化第三实小的师资水平、办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次教研活动发挥了我校在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领悟、提高的平台,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