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qzsyfx@163.com)
当前位置: 首页    德育课题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索引号:
文号:
部门:
发布时间:
2012-04-13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加强对小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行为的训练与养成,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成为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班主任,应努力按照此行为规范所要求的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其成为身心健康,道德高尚,举止文明,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一、目前小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观察和思考,我认为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学生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反差,有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在接受了多年的道德理论课教育后,对道德的概念、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情操、理想等有了较好的理解,但由于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在行为上常常会出现不遵守纪律,不爱护卫生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随地吐痰,随手乱扔果皮纸屑,考试作弊,对班级内、校园中的废纸杂物视若无睹,同学之间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脸红耳赤,喜欢抓住别人的缺点取笑、起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等等一系列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二是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不一致,有些学生在校内讲文明礼貌,关心班级集体,爱护公物,在校外却满口脏话、粗话,在公共场所乱丢果皮,任意攀花折枝。三是学生在人生价值与尊严的定位上出现了一定偏差,功利主义冒头,有些学生把能挤进重点中学当成头等大事,当成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而把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置于次要位置上,而社会也常常以升学率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这些都影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促进养成教育内化,强化学校内部教育机制和优化学校外部教育条件入手。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谈一些体会。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从小学新生入学抓起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行动有很大的随意性、情境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为常随着兴趣转移,还不懂得所有的行为应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更不懂得形成良好的习惯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同时,低年级的儿童善于观察和模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比较听话,好训练,此时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因此,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抓好小学低年级这一“关键期”,对孩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从新生一入学起,班主任就应及时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性,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他们遵守学校常规,唤醒其习惯养成意识,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纳入到遵循《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要求上来,帮助儿童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等。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使教育获得最佳效果。新生入学伊始,班主任在带领学生认识校园的时候,就要适时地进行规范养成教育,如不要踩踏草坪、不可乱丢纸屑、不要攀爬篮球架等。抓住了刚入学这一良好的教育契机,对后期的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新生的家长会上,也应该将学校的相关规范、守则告知于家长,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这样家校联手,对学生的规范养成教育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养成教育内容要有序列化

通过调查表明,69岁阶段的儿童其道德认识,多数都处在感性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对一个人的行为,按什么标准来评价,则摆脱不了成人的影响。为什么这样做对,那样做错,只是老师、家长这样说罢了,他们的道德行为具有依赖性,易受暗示和听从成人权威,此阶段养成教育应以示范引导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情绪、行为、心理等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老师的话语开始进行选择性地接受,并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此阶段的教育要更讲究艺术性,首先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产生极度的信任,其次要在教育方式上做到因人而宜。因此,对小学生应根据其不同阶段的特点,分析提出行为规范不同层次的重点要求, 依年级的上升而逐步提高,将行为规范教育体现出序列化。

显然,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序列化有助于加强小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可接受性,避免脱离学生实际,克服教育简单化和成人化现象。

(三)强化训练,促进内化

首先,通过学习和教育,使学生认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激发其对良好习惯的认同、向往和追求,唤起其对不良习惯的厌恶、反感和抗拒。二是对学生开展经常的、反复的、长时间的实践与训练,如新生入学的学习常规训练、升国旗仪式训练,文明礼仪训练,安全教育训练等。以此促使学生行为的内化。为此,班主任在强化训练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把行为练习向道德认知转化,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动机制约自己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反复导行,巩固训练效果。此外,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常常会因缺少恒心,而行为反复。应促使他们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一日三省其身”。我的做法是,每星期都在班级里让学生对照文明人自测表进行自测,自测内容有十条:(1)升国旗时,你能肃立,行注目礼吗?(2)路上见到老师,你会主动上前问好吗?……我经常在早会课或班队课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自己评价一下这星期的行为是否合乎要求。学生在这样的反复训练和自我反省中及时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加速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建章立制,规范学生言行

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着良好的规范作用。各班级要及时制定《班级公约》、《卫生制度》、《课堂常规要求》等,利用少年儿童易受感染及从众心理特征,发挥舆论制约的作用,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受到鼓舞,不良习惯得到制约。还可制定 “班级日志”,每天由值日生负责记录。内容主要有作业记录、好人好事记录、课堂纪律的记录以及班集体新风尚的记录。建立轮值班干部管理制度,负责班级日常管理事务,如早读工作、配合班主任做好晨检工作、眼保健操、教室保洁工作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增强集体观念等好习惯。

(五)剖析典型事例,提高道德评价能力

学生具备了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是非的能力,就能在道德实践中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调节。为此,我们一可以经常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利用班队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道德规范进行剖析;还可以结合评选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和评定操行,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进行实际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通过评价能力提升,学生就能克服道德实践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没有外来监督的情况下,校内校外言行一致。

(六)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

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 或动之以情, 委婉启发,也可以活动矫正, 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等等,因人因事而异, 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此外,还应做到家校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不仅在学校,还应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德为先,以德为荣。总之,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育人工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严抓严管、奖惩分明、常抓不懈,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一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