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qzsyfx@163.com)
当前位置: 首页    德育课题
学校德育教育与儿童日常生活结合的可行性
索引号:
文号:
部门:
发布时间:
2012-04-13

一、与结合儿童天性的学校德育

儿童学校生活很明显的体现着儿童的天性。年龄较小的儿童其生活本身就是天性的体现,他们还不适应制度化的生活。踏入学校以后,在不得不过的制度严谨的生活中,他们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阻隔。08年刚毕业的时候,接的是我最用最单纯的心在带的班级。人生中第一次遇到那么多“奇怪”的人,现在想起觉得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不喜欢被大人的规范压抑着,时刻都在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天性。三不五时的出现在草地上,美其名曰进行自然探索、时不时的带些不知名的昆虫送给老师,找尽任何一切机会进行我们眼里的“调皮”。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我没有去阻止他们的这一切行为。在学校生活中,只有儿童本性的显露才能使得学校生活具有活泼的色彩,而这一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意义。首先,就像动物在一定范围内留下自己的气味使之成为“自己的”的一样,儿童在相对刚性的学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气息。比如:他们喜欢在学校各个偏僻的角落,寻找自己的秘密基地,在那个地方可以做大人不允许的、不知道的但在他们眼里很有趣的事。很多次阻止之后,我又发现,在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有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而获得一点安全感和文化的适应感我们何乐不为呢?其次,在儿童在学校生活中显露的天性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各种天性的儿童无遮蔽的相互作用,通过暗示和接受暗示等机制,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悄然发生。那应该是一群善良且热心的孩子,在任何时候,他们都愿意帮助需要他们帮助的同学。我们的那个班有一个特殊的同学,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想做什么。在一年级开学的第一次升旗的时候,全场寂静,他突然指着灭火器大喊····在我愤怒之前,有一个孩子及时的拉住了家骏,牵着他的手说,家骏要安静。我想,那一刻起,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了,这个同学他不一样。没有一次秋游、春游家骏被落下,一到秋游、春游的前一天,总有孩子过来认领家骏。没有一次家骏没有分到作业,总有孩子会为他拿一份。家骏会不听我说话,但从来其他同学告诉他做什么,他都会做到。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用心的人,这些孩子总在用行为告诉大人,应该怎么做。我所做的,就是把照顾家骏这种行为,扩大化,让所有同学都看得到。然后互相学习,慢慢内化,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正确的行为。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通过日常的和制度性的交往,已经变成了熟人,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也是情感关系。一个儿童对另外一些与自己共同生活的儿童的关心、牵挂、体贴对自己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自我教育方式,对对方也是一种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过程。大人眼里,照顾这个特殊的孩子,接受这个孩子一些常人难以接受的行为可能是我们很难到的,但,他们一直在坚持着,孩子们的家长在过去每一次聚会的时候,都会说到这个孩子,但,从来不说这个孩子又做了什么奇怪的事,他们和孩子共同讨论这个孩子在哪些方面又取得进步,哪些方面不好的习惯已经改正。正是因为儿童天性的在学校生活中的自然显露,并以此作为调节彼此之间关系的主导因素,所以学校生活中儿童不被压抑的天性对师生人格乃至家长的人格的发展具有了重要的帮助。这种帮助:一是不是有意为之的,二是接受影响也是不知不觉的。大家在一起生活,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对别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生活的目的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了教育别人。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在这种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来自他人、社会的各种影响和教育。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与有意识的影响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显而易见的,接受、照顾家骏这个孩子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都会做到的,包括我自己,正是因为一个孩子的行为,无意识的影响到其他学生乃至老师和家长。

二、学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功能发挥的障碍

制度无限膨胀,试图把触角伸到每一个角落。学校实际生活中,制度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已经极大地压缩了学生日常性的生活空间、压抑了他们的天性。比如,学校制度已经不满足于在课间时间的隐形存在,而是将课间时间按照大人的规范来规定着,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本可以自己由着性子游戏玩耍。成年人出于儿童健康的考虑所制定的保健操的制度,也许在学生心里还不如厕所里的臭气受欢迎!不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证实做课间操比儿童自己玩耍放松更能使儿童的健康得到保证。我们常遇到孩子眼睛都不看你却把手举过头顶行队礼,嘴里还嘟囔一句:“老师好!”还没等你回一句“你好!”他已经跑远了。这是制度化的规定对儿童日常行为的过度干预。“见到老师要行队礼”这项干预学生日常行为的要求有时让学生无所适从。

三、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应“有所不为”包括:

1)个人交往。个体儿童在学校中会自然交往,与一些儿童比较亲密,与另一些儿童相对疏远,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家长和老师最好不要横加干涉,搞什么“传帮带”、“结对子”一类的“搭配”活动。每个成人在个人交往中也有自己的自然的、不自觉的选择,何况儿童?

2)自由支配时间。现今的学校教育将儿童的时间切割成不同的块分给不同的学科,再加上各种补习活动,属于儿童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本该属于儿童自由支配的课间和家庭时间,也被过多侵占了。这种侵占导致了儿童生活的“空壳化”,导致儿童生活中日常性的流失,导致儿童与日常性相关的个性发展的障碍与缺失。

3)日常生活的范式。儿童的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自然范式和伦理行为模式,学校和家庭对此应该持尊重的态度,不能用自己所倡导的生活范式和行为模式来规训儿童的日常生活。

4)儿童游戏与语言方式。儿童有自己发明创造的游戏和语言方式,成年人不能以自己喜欢与否作为标准来进行取舍与改造。只要不出现危机和伤害,也许可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有所不为”并不意味着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视而不见,我们的教育应该对儿童的这种生活方式有所了解,并从中发现问题,为教育干涉提供依据和时机。有一段时间,他们特别喜欢玩卡片,用尽了一切方式,没有阻止,反而泛滥。最后,我妥协了。每个孩子带五张卡片来学校,上课时放在统一的箱子里,下课再自己选出来玩。一个美好的结局,卡片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原来“疏”比“堵”好用多了。

对儿童日常性的生活总体上应顺其自然,但也并不排斥适度干预。但干预应该用在问题和危机出现的时候。比如,儿童在日常交往中受大众传媒和成人世界的影响,可能会给同伴取各种各样的外号,这种外号对一些儿童的伤害有时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时候,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干预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干预,也包括对制度化的学校生活的反思。比如儿童语言交往中出现了“祝你生日倒霉,祝你蛋糕发霉,祝你缺胳膊少腿,祝你越吃越肥”、“祝你出门被车撞死,洗脸被水淹死,吃面条被噎死,喝水被呛死,看笑话笑死”这种情绪倾向时,我们就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儿童的这种看似是玩笑,但却流露出潜意识中的冷漠与不正常心态。

我们学校教育的很多活动可以采取儿童所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借助儿童天性乐意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来影响儿童,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影响。有时,一个游戏比一箩筐的语言教导和苦口婆心的规劝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