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qzsyfx@163.com)
当前位置: 首页    德育课题
一年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不良行为习惯
索引号:
文号:
部门:
发布时间:
2012-04-13

一、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自理能力差、无责任感

现在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霸王”。来到了小学,许多孩子还是会有这样的情况:早上迟到了,是因为妈妈起得晚了;作业没有按时完成,是因为爸爸昨晚不在家;红领巾弄脏了,是因为小弟弟把红领巾拿去玩了;打伤了某某同学,是因为他让其他同学不跟自己玩…反正从来都不会是自己的错,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

(二)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表现在一节课的前几分钟,孩子还是个个精神抖擞、踊跃发言,慢慢地,有的同学开始玩起了尺子、橡皮擦,有的同学利用别人回答问题的空档交头接耳,还有的同学坐不住了,干脆下巴抵在桌面上。于是,教师要频频组织教学,可是效果可想而知。

(三)做事丢三落四

一年级小学生丢三落四的不良行为表现在每天放学值日生总能从抽屉里找到一些学习用品,甚至是语文、数学课本;半学期下来,讲台桌上已经有一百多支无人问津的铅笔了;有些孩子经常到检查作业时,才发现昨晚没把作业收到书包里;大部分同学还没养成自己检查的习惯,结果考试时总是东丢一题,西落一题,成绩总不能让自己满意。

二、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一方面是班级养成教育落实得还不到位。老师们总希望有“一劳永逸”的办法,教育几次,就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记住并做到,其实是我们太高估孩子了。没有长期、反复的行为训练,只靠语言来教育,是行不通的。因为即使在当下,学生按我们的要求去做了,那也只是行为,不是习惯。因为只要我们一疏忽,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像弹簧一样变本加厉地闹起来。

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但并不是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懂得怎样去教育孩子。现在班上的学生的家长面对孩子教育有两种极端:第一种情况是家长对孩子过于保护,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得好好的。恨不得把饭嚼碎了,再喂到孩子嘴里。于是这类孩子无论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非常依赖别人,自理能力很差,也不敢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另一种情况是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幼小衔接班、心算、乐器、舞蹈、美术、棋类、口才……大大小小的兴趣班、提高班占满了孩子的周末,家长也为此忙得不易乐乎,但他们却从不关心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他们也没询问过孩子在学校老师、同学相处得是否融洽?可能,这类孩子在技能方面更胜同班同学一筹,但是很踞的是他们丢失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不懂得礼让,常常和同学争个面红耳赤;不懂得交往的,下课总是自己一个人。班上甚至有孩子告诉我,爸爸告诉他,如果有同学打自己,就要用牙去咬那位同学。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不是蛮横、计较的孩子还能是什么?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定生活在人与人之间,不可能不与人交往。家长们不知道“生存之道正是做人之道,学会做人是生存之本。”教孩子怎样成为一个幸福、友善、自信的社会人比任何事情更重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

(一)坚持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是强调持之以恒。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不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地抓。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求要明确、具体。我们将上学、上课、课间、放学以及班级卫生等常规都编成儿歌,让同学们天天读,时时想。例如上课歌:“铃声响,进教室。书放好,坐端正。老师讲,专心听。要发言,先举手。站起来,大声讲。同学讲,仔细听。有问题,要补充。”写字歌: “头正、肩平、脚稍开。一尺、一寸、一拳头!”孩子们既明确自己应该怎样做,又懂得学校是个大家庭,班级是个小家庭,每一位同学都要遵守纪律、养成好习惯为学校、为班级争光。

(二)学习自我教育

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教育首先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在教育学生之前,我们要先剖析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再现自己的过程,是教育自己和检验自己人格的过程。孩子不仅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当我们将孩子作为监督者时,孩子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他们那种无私的忘我精神,对这个世界彻底的信任主义态度,能让我们有机会用孩子的观点去看待今天的世界。

上学期,我们班就在部分大课间活动时间开展了学《唐诗》《弟子规》的诵读活动。在班里组织学习之前,我就有点心虚了。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之前,我没有仔细地读过《弟子规》。面对不会诵读的老师,学生怎能相信“诵读”有多大意义呢。于是,我非常坦白地告诉孩子,我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孩子们感受到了我的真诚和学习的热情。于是,几位孩子轮流当了我和全班同学的小老师。不仅孩子诵读的积极性提高了,我也跟着孩子一起积累。还有一项值得高兴的是,以前开班干部会议时,20几个孩子都是静悄悄的,一点反应都没有。慢慢地,我们班班干部会议成了大家开展自我表扬、自我批评的盛会。我非常欣赏这些孩子的自我表扬时的自信和自我批评时的勇气。

(三)给予犯错的学生更多的宽容和赞美

学生是在学校里形成较固定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还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同时也影响着其人格的发展。

例如班上的鸿烨同学遇到事情很容易激动,不懂得怎样与同学交往,经常对同学动手、动脚表示友好,同学们都深受其害,不喜欢和他一起玩。虽然他多次表明态度要改正,但打人、缠着人家不放的事还是时有发生。对于这样的孩子,当再一次面对他们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如果少了刚开始教育时的耐心,多了怒气和失望的情绪的话,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还给了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老师对我失望了,反正我成不了好孩子。”如果再加上一顿公开批评,那就完全失去了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机会。因为在他们心里,他们已经接受了惩罚。倒不如站在他的角度上,容忍他的过错,正面地赞美他。表扬他愿意老师说明情况,而且这个月让同学打三次小报告,比上个月少了三次,这说明,他能慢慢地处理和同学的关系,这是一大进步。最后和他商量,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况,可以怎么处理。于是,孩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下一堂语文课,他上得特别有精神。很高兴的是,这学期两个月来,还没有同学打过他的小报告。教师的宽容和赞美这种正面教育,是可以给了孩子以无限的信心和力量的。

四、家校配合、家家联系

做好家校配合,通过网络宣传一些正确的育儿理论和育儿实践,鼓励家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因为只有家庭成员相互保持诚实真挚的态度,使孩子感到成人的爱护和关心,他才能够信赖他人,有了过失才敢于承认,有了坏习惯才有利于改正。只有做好家、校联系,老师、家长统一步调,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上的子东同学个头比较高,坐在最后一桌。无论是什么课,他都没办法静下心来上课,老师眼睛盯着他,他就很着急地把手放桌上,可是老师一眨眼,他就把椅背往后面的墙壁一靠,翘起椅子,玩弄起他书包里的学习用品了;每天回家做作业,都得大人拿着棍子才会做。我和他妈妈沟通了很多次,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后来,我建议让孩子每天挺直腰杆静坐十分钟,先养成正确坐姿。虽是有体罚的味道,但是妈妈是和他商量“正确坐姿”重要性,孩子认为有必要“练习”才做的。孩子慢慢地适应了,在期末那阶段,课堂参与就非常频繁了。刚开始,他举手后常常回答不上来。但我仍不断地鼓励他,先思考后举手,没想到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把知识缺漏补得差不多,期末语数都达到了优。放寒假期间,孩子妈妈还是经常和我联系,告知孩子近况。只过了一个春节,子东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还经常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

再如昱可妈妈喜欢和孩子一起定规矩。如果不能做到约定的事情,就减少出门游玩的时间。这不仅告诉孩子,说到一定要做到,更告诉她做错事情,就要自己承担一定的后果。不用惩罚的方式,却可以让孩子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班上还有几位家长教育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们经常鼓励家长们多联系,取经送宝,资源共享,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