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和谐校园”。要理解“和谐校园”的概念,就要理解“和谐”的含义。什么是和谐?“和”者,和睦也,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本课题中的“和谐”是指人们对对象事物自身各要素之间和对象事物与外界之间关系所处状态的一种肯定性的主观评价或者描述。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它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氛围的和谐等等。学校的师生在这种环境下,心情舒畅,真诚信任,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协调发展。多数感到满意、快乐。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的时期,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每个社会单元的积极参与。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教育战线涉及千家万户,影响面广。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成千上万,教职员工几千万,在校生人数数以亿计,这条战线的稳定与否会影响到全国。教育战线历来是我党重视的一个重点,也是境外敌对势力争夺的一个重点。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境外大量的思想文化如潮水般涌入,这些思想文化良莠不齐,渗透到我们的校园,很容易对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严重地危害着我们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到校园的稳定,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校园稳则社会稳,社会稳则国家稳,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共识。和谐校园的建设如何,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如何,事关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传统和谐思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关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占有非常重要的部分。古人有“和为贵”的思想;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以“礼之用,和为贵”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和谐。和谐社会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从历次农民战争中“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到“太平天国”,无一不是把和谐当成自己奋斗的目标;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主张将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则更是这一理想的具体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和谐社会的理念提供了科学的内涵和实现的途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自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妥善处理社会各方面、各阶层之间矛盾的原则和方法。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后提出的统筹兼顾、安定团结的指导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三)陶行知和谐教育思想 陶行知主张全面发展的教育,他强调校园内师生间精神的融洽,他认为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以集体力量从事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产之园地、学术之气候、真善美之人格。 四、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本课题是以党中央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要目标,通过深化素质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进行实践性探索,不断加深对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解,逐步形成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把握其基本规律,使这一活动的开展具有正确的理性认识为指导。 (2)实践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把和谐校园的建设定位在校园物质、精神的和谐,教师、学生、家长的和谐统一上,通过对营造书香校园、创建文明和谐的班集体,新型师生关系、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对和谐校园建设促进作用等方面的实践研究,探索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的可行途径,构建以追求和谐校园文化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和谐发展,为其他学校的同类课题研究提供可借鉴和应用的操作性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如何创建文明、向上、创新、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使校园成为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和谐发展。 子课题一:营造书香校园的实践研究 通过一系列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与大师对话,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生存状态得到改变,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享受成长的幸福;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成为一种工作状态,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我们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 子课题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班级和谐建设 人际关系是学校和谐的关键 ,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在这里,着重研究的是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如何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 子课题三:如何营造和谐的校园(班级)文化氛围,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主要探讨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弘扬“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敢于创新”的校园文化,以文化凝聚人心,形成认真敬业、爱生进取的教风,刻苦自主、尊师守纪的学风,求真务实、民主和谐的校风,构建团结活泼,奋发向上的班集体。 子课题四: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利于塑造未来建设者的良好形象,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为主线,把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强调知行统一,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子课题五: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促进作用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艺术、体育、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子课题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校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学习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形成一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班级)环境,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行必要的心理沟通,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 六、研究对象与范围 以校园全体师生为实验对象,课题组老师所在班级、学科为实验的重点对象。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实践探索,使得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协调运转,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形成合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文化不断繁荣,校园环境更加安康,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办学水平更加强劲,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报国,并形成“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同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并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和办学思想。 通过实践探索,形成研究报告、出版研究专辑。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负责人 | 《以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 研究方案 | 2009.1 | 陈理、陈春暖 |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课题研究报告 | 经验总结 | 2010.10 | 陈理、陈春暖 | 教师优秀随笔、案例、反思、论文(两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