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人口密集场所,由于青少年学生的社会经验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较低,学校往往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方。目前,有的学校教学楼或学生宿舍疏散通道不通畅;实验室消防管理不严;部分学校食堂尤其是农村学校食堂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较多;寄宿制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寄宿学生数量激增、年龄降低,而学校的安全和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有的学校应急预案内容不全面。缺乏可操作性,极个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甚至还没有制订应急预案;师生安全意识有待增强,安全技能有待提高;没有开展过紧急疏散演练活动;安全设备不足。安全设备管理维护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宿舍管理人员不知如何指导学生在紧急情况下逃生。一些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哪些地方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发生哪些问题。怎么预防事故,发生事故如何处置均不清楚。那么,学校在遇到突发灾害事件时应如何应对和处置呢?
1.应急处置——预案与演练 学校应急预案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起着关键作用。应急预案的作用,是明确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怎样做.相应的策略以及资源准备等。 制订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和实施规范有序的标准化运作程序,是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目标的根本保证。应急预案的应急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报警、应急启动、救援行动、扩大应急、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过程。 每年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项目的各种应急演练活动,练组织、练指挥、练技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应急处置——接警与通知 应明确24小时报警电话,建立接警和事故通报程序;列出所有的通知对象及电话,将事故信息及时按通知对象及电话清单通知;接警人员必须掌握事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种类、强度、危害;接警人员在基本掌握事故情况后,应立即向领导报告事故情况,以及可能的应急响应级别;在进行应急救援行动时,首先就要启动警报系统.最常使用的是声音警报;将事故有关情况上报政府主管部门,通报应该包括以下信息:将要发生或已发生事故的学校名称和地址;通报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事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种类、强度、危害;已采取和准备采取的应急行动;应急行动级别。
3.应急处置——指挥与控制 应明确现场指挥部的设立程序;指挥的职责和权利: 指挥系统(谁指挥谁、谁配合谁、谁向谁报告);启用现场外 应急队伍的方法;事态评估与应急决策的程序;现场指挥与应急指挥部的协调;学校应急指挥与外部应急指挥之间的协调。应急指挥可设应急总指挥和现场应急指挥.应急总指挥一般由校长担任。同时要指定,原定总指挥或现场指挥无法到达事故现场时,由谁来担任指挥的角色。 应急总指挥的职责是:负责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工作;负责发布启动或解除应急救援行动的信息:开设现场指挥机构;向当地政府或驻军通报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并提出要求支援的具体事宜。 现场指挥的职责是:全权负责应急救援现场的组织指挥工作;负责及时向总指挥部报告现场抢险救援工作情况,保证现场抢险救援行动与总指挥部的指挥和各保障系统的工作协调;进行事故的现场评估,并提出抢险救援的相关方案报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备案,必要时,与总指挥部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有关专家进行直接沟通,确立抢险救援方案;必要时,提出现场抢险增援,人员疏散、向政府求援等建议并报总指挥部;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负责事故现场抢险救援工作的总结。 联合指挥职责是:当学校在救援时需要当地消防、医疗救护等其他应急救援机构时,这些应急机构的指挥系统就会与学校的指挥系统构成联合指挥。学校应急指挥应该成为联合指挥中的一员。学校的应急指挥主要任务是提供救援所需的学校信息(如校区分布图、重要保护目标、消防设施位置等),配合其他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如协助指挥人员疏散等)。
4.应急处置——警报和紧急公告 当事故可能影响到其他人员,甚至是周边企业或居民区时.应及时向公众发出警报或公告,告知事故性质、自我保护措施、疏散时间和路线、随身携带物品、交通工具及目的地、注意事项等,并进行检查,以确保公众了解有关信息。 该应急功能要求事先告知公众存在的事故危险、应采取的措施及疏散路线;明确在发生紧急事故时,如何向公众发出警报.发出警报的责任人、时间及使用的设备;各种警报信号的不同含义;公众疏散或安全避难的路线和标志。
5.应急处置——应急通信 应急通信要求明确应急指挥部、现场指挥、各应急部门、外部应急机构之间的通信方法,说明主要使用的通信方式,电话号码等;定期维护通信设备、核对电话号码;准备在必要时启动备用通信系统。 6.应急处置——人员疏散与安全避难 对人群疏散所做的规定和准备应包括:谁有权发布疏散命令:需要进行人群疏散的紧急情况和通知疏散的方法:有可能需要疏散的位置;对疏散人群数量及疏散时间的估测:对疏散路线的规定;对需要特殊援助的群体的考虑。例如:幼儿、低年级学生、老人、残疾人等。所有人员应该熟悉关于疏散的有关信息,应事先确定出通知人员疏散的方法、主要或替换集合点、疏散路线和查点所有人员的程序。应该制定规定以警示和查找学校来访者。保卫人员应该持有这些人的名单。学校陪同人员负责来访者的安全。 疏散逃生路线、集合点应该清楚地标出来。夜间应保证照明充足,便于安全逃生。学校内应该设置风标和南北指示标志,让人们辨识逃生方向。 在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向校外疏散和安全避难时,应急指挥者的首要任务是向外报警并建议主管部门采取校外疏散和安全避难行动。接到学校通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决定是否启动校外应急行动,协调并接管应急总指挥的职责。
7.应急处置——事态监测与评估 为控制事故现场,制订抢险措施,保障人员安全,必须对事故的发展势态及影响进行动态监测。在该应急行动中应明确由谁负责监测与评估活动,监测方法,监测点的设置及报告程序。 事故监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事故范围和扩展的潜在可能性,建筑物坍塌的可能性,现场危险物质的类型、特性,密闭系统,如压力容器的受损情况。
8.应急处置——警戒与治安 对危害区外围实施交通管制,严格控制进出事故现场的人员。避免出现意外的人员伤亡或引起现场混乱;指挥危害区域内人员撤离、保障车辆的顺利通行,指引不熟悉地形和道路情况的应急车辆进入现场,及时疏通交通堵塞:维护撤离区和人员安置区场所的社会治安工作,保卫撤离区内和各封锁路口附近的重要目标和财产安全,打击各种犯罪分子;除上述职责以外,警戒人员还应该协助发出警报、现场紧急疏散、人员清点、传达紧急信息以及事故调查等。
9.应急处置——医疗与卫生 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和转送医院治疗,是减少事故现场人员伤亡的关键。应列出可用的急救资源表,如急救医院、救护车和急救人员;抢救药品、医疗器械、消毒、解毒药品等的来源和供给;建立与医疗机构的联系与协调机制;针对学校主要的危险,为急救人员和医疗人员提供培训的安排和要求,保证其掌握正确的消毒和治疗的方法,以及个人安全措施:指定医疗救护指挥官,建立现场急救和医疗服务的统一指挥、协调系统;建立对受伤人员进行分类急救、运送和转送医院的标准操作程序。记录汇总伤亡情况,通过公共信息机构向新闻媒体发布受伤、死亡人数等信息。保障现场急救和医疗人员个人安全的措施。医疗救护包括现场抢救及医院救治:现场救治要及时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现场抢救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心肺复苏、抗休克、止痛和其他对症处理。
10.应急处置——公共关系 重大事故发生后。应将有关事故的信息、影响、救援工作的进展、人员伤亡等情况及时向家长、媒体和公众公布,以消除恐慌心理。该应急功能应明确信息发布审核和批准程序,保证发布信息的统一性,避免出现矛盾信息;指定新闻发言人,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准确发布事故信息,澄清事故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