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在这里召开全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委“好字当头,先行先试”的要求,总结经验,部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创我市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年多来,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校思想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学校德育工作意识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网络不断健全,德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德育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德育工作实效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特别是广大德育工作者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德育工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并向荣获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的学校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惠南中学、鲤城区第三中心小学、蓝溪中学等单位介绍了各自德育工作经验。这些作法贴近实际,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文伟局长总结了去年全市学校德育工作,并对今年我市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下面我就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再简单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增强推进全市学校德育工作的使命感 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在同这场特大自然灾害斗争中,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进行了一场撼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种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这种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鼓舞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认真学习抗救灾精神,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把它转化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按照朱市长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泉州发展的“三个意识”,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学校、校长和教师“四个责任”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泉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把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今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报告会、讲座、演讲等多种形式,把它贯穿于学校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之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情感,增强学生民族精神的自豪感;要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青少年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把德育摆在育人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师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引导大家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师生,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紧紧抓住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国农运会等契机,不断深化“红领巾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民族精神代代传”、“18岁成人仪式”等活动,切实加强国情、市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激发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要广泛组织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以“保护母亲河,齐心促和谐”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保护、“节约型社会我先行” 为主题的节约资源和“道德新风伴我行”等活动,继续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要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动员青少年参加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机关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节,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要适应社会新形势和学生新特点,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等教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进一步加剧,社会环境发生有了较大的变化。加上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学生思想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要根据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一是要开展心理教育。做到课程落实、人员落实、机构和管理落实。城市中小学要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农村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或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二是要开展法治教育。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推动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普及,树立法治意识。三是要开展生命教育。开展以“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特别是要开展防震、防台、防洪和交通安全等教育;四是要开展文明上网教育。帮助学生安全上网、科学上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诚实友好、尊重他人,合理分配时间、善用网络资源,能够自觉地避免和克服网瘾。 三、要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树立生活德育理念。学校德育过程应该与青少年生活过程紧密结合,走向青少年生活世界。要建设走进生活的现代德育,关注并努力满足青少年的生活需要,注意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把握教育契机,在最合适的时机给予学生最有效的教育。二是要建立心理沟通机制。要了解学生的生存状态,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的需要与追求,使其获得成功体验,帮助学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要了解学生对教师、对学校的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三是要实施体验教育。要克服片面强调社会实践而忽视生活实践的倾向,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践行道德行为规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好学生实践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实践基地的作用。四是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要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还应该教育学生学会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能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五是要建设和谐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保持快乐心情,扩大自主空间。 四、要完善机制,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方面,要实行强势德育管理。要设立专门的德育工作管理机构,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常规管理,推动德育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有效的德育工作监督、激励和导向机制,条件成熟的地区和学校要开展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从“德育工作条件”、“德育工作过程”和“德育工作绩效”等方面开展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并将评估情况与部门工作质量全面考核和干部工作业绩考核直接挂钩。要建立德育工作优先管理制度,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理念,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书育人能力。要定期表彰德育先进工作者。对于德育先进工作者,在提职晋级时优先考虑。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德育工作专项基金,组织德育活动,推动德育科学研究。要认真总结我市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培植和推广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典型,不断提高全市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另一方面,要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系统工程,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发挥职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教育和培养的光荣任务。要积极推行社区德育模式,开展以学校为核心、以社区为主体的社区德育教育,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统筹协调,使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加强对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为中小学生参观学习提供服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到活动的过程中去,充分发挥这些文化活动场所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力宣传报道学校德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办好适合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广播影视节目,发挥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总之,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党的十七大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蓝图,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我市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积极推动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