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qzsyfx@163.com)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校德育
适度 协调 养成——浅谈家庭教育的原则
索引号:
文号:
部门:
发布时间:
2012-04-13

摘要: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文拟从适度: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协调:要求一致、教育统一;养成:言传身教、寓于实践等三个方面,阐释如何让家庭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

关键词:适度 协调 养成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为了子女的锦绣前程,每一个做父母的都用心良苦,而最后的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呢?主要是由于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正确所致。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

一、适度: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如今的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是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误区。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度开展教育。

1、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实际水平,遵循发展规律,适度教育。

正在成长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发展非常迅速,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所以在进行早期教育时,既要有梯度,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无论是让孩子做家务,还是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的身心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所谓“跳一跳够得着”就是这个道理。

2、依据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传授知识。

每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而且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既要注意巩固孩子已学过的知识,又要启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启发、诱导孩子进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孩子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当孩子对所学知识尚未理解时不要急于教新的内容而要按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向孩子传授知识。

3、避免不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和水平的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教育。

有的家长不善于循序渐进地向孩子传授知识或不了解知识的逻辑规律,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让孩子长时间学习、识字、看书。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孩子放学回家后要学习两个小时,家长通常会要求孩子写宇、算算术,非常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倦情绪。

4、避免按家长意愿过度教育。

对于孩子的反感情绪,家长却只会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长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拔苗助长一样,不仅不奏效,而且往往事与愿违。只有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二、协调:要求一致、教育统一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所有成年人对于未成年的子女来说,都是教育者,都担负着教育的任务。虽然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一般都是某一个家长单独实施教育,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却是通过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因此,要顺利地进行家庭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所有家长,都必须对子女有一个一致的态度,做到要求一致、教育统一。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前后一致,宽严相济

对子女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子女掌握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要达到这一目的,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地反复练习,反复训练,反复强化。家长对于子女的要求、教育和训练若不能前后一致,任何良好的习惯也难以形成。比如。学习文化知识是一件比较艰苦的事,完全靠孩子的自觉性还不行,需要家长和教师常抓不懈,不断教育,不断督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在一段时间内,在某一个具体的教育问题的管教上,对待孩子必须宽严始终一致。但是,在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这一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中,不能要求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管理始终做到绝对一致,也不可能做到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始终一致。因为在整个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从一个软弱无能、无知无识的新生儿一直长到十八、九岁,他们的身心各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的知识丰富了,能力增强了,经验增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和成年人的关系以及对待成年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切,都要求家长随时掌握好对孩子要求和管理教育的宽严程度,这是必然的。

2、家里所有长辈对孩子要求统一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家庭成员思想和文化素养、成长经历,教育思想和能力都不一样,尤其是两代人之间有很大差异,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容易不一致。在扩大家庭里不仅仅是夫妻统一,而且要两代人之间统一。现代中国家庭教育出现了“隔代教育”的情况:许多双职工清自己的父母来带孩子,而老人由于自己小时候生活苦,由于自己感情没有寄托,由于为了使儿子们欢心,由于“隔辈疼、疼不够”的心理等等原因,往往会溺爱孩子。例如,父亲对孩子说:“你今天一定得把饭吃完,而且要自己吃。”老人说:“我来喂。”父亲说:“不准吃糖。”但老人偷着给他吃。这样就增加了教育的难度。而孩子是很狡猾的:有一个孩子因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而大哭,父母要他别哭,他说:“我又不是哭给你听的,我是哭给奶奶听的。”所以,我们认为家庭中两代人对孩子的教育应统一,父母应做好长辈的工作,教育要求要一致。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一致。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儿童青少年接受教育和影响的三大途径。要使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品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要努力做到一致。如果三种教育各自为政,不联系,不配合,不一致,就会分散教育力量,形不成教育的合力。如果三者是相互矛盾,那就会相互抵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领导、指导下进行的教育工作,在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家长要努力做到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致。

三、养成:言传身教、寓于实践

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 许多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较容易铲除,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影响人一生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1、行为示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直接的老师,人们常说,孩子的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因此父母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 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每天骑车上班的路上,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吃完早点后将塑料袋或者包装纸很随意地扔到了地上,即便这时候地面很干净,也阻挡不住他们的随心所欲。其实,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很复杂,牵涉到的事情也很多,但是只要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好习惯就会伴随孩子左右。

2、语言引导。

孩子对父母有着特别的期望和依赖,他们在观察父母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孩子的行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如:父母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孩子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孩子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父母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野蛮、堕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可能成为一个粗鲁的毫无教养的甚至危害社会的人。所以,家长期望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首先应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计算机。”这个比喻形象地告诉家长,教育孩子不仅要言传,更要注意身教。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科学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开放的社会对于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家长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及文化素养,掌握更多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才能教育并培养好自己的孩子,使之适应并立足于开放了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陈鹤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及预防》http://www.cs360.cn/mf.html?guo

(本文获得市德育论文评选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