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学习与科普》(CN65-1236/N)2011年第11期,“科教·论坛”栏目,P84-85。 加强教学管理减轻过重负担 全面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黄志强 潘新盟 目前小学生因课程多、教材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培训多的“六多”过重负担,压抑着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损害着学生身心健康。这已成了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也成了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的焦点。胡锦涛总书记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这给我们的教育清晰地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但是,面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不争事实,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能力的培养、创造思维的培养等,只能成为“教育的理想”。立足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才能把我们的“教育理想”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的美丽。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我校在更新观念,创新教法,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提质减负”工作的一些做法,我提出几点意见: 一、提高“减负”认识,统一思想 思想认识到位,行动才能落实到位。首先学校必须站在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向教师宣传学生课业过重负担所带来的危害性,把教师的思想统一到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上来,落实到课堂教学来。一是传达学习省市教育主管门的减负增效的文件精神。二是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关的减负规定,让每位教师明确减负的现实意义和具体的工作要求,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使教师转变思想,用智慧教学。三是加强检查监督,形成习惯。学校可通过教学常规检查,督促教师在减负工作上切实落实到位,逐渐增强减负意识,自觉内化为习惯性的教学行为。 二、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 省颁课程计划是在专家立足于本区域内的实际,基于教育发展的需要,经过充分论证所确定的教育教学的课程计划,它具有科学性、指导性、稳定性,学校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学校教学委员会要加强对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随堂检查,增强教师执行课程计划的法规意识。 三、落实课程目标,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管理首先是课程目标的管理。没有目标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势必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小学阶段来说,课程目标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课堂教学目标。学校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就要从课程目标管理入手。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恒的主题。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准、吃透,就很难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学校首先要组织教师熟悉新课标,钻研教材,熟悉本学科的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要准确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促进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熟悉的活动。如组织“新课标再学习”、“说教材比赛”、“课例分析”、“拟卷比赛”等。只有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师才能精心地组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保证教学任务切实落实。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了,课后学生的负担就减少了。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其自身的素质、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的管理,影响着“减负提质”工作。由此,提高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首先是师资的培训管理。在师资培训管理上主要做法:一是校本教研。1、示范引领。学校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小中高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2、活动促进。通过有针对性地校本活动,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着极大的裨益。如我校近几年开展的名师“赛课舞台的启示”、“习作评改比赛”、 “拟卷比赛”、“听评课比赛”等。3、课例研析。课例研析是教师转变观念,开阔教学视野,提升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平台,学校可通过举行教研课、公开课、观摩课和举行“同课异构”等教学研讨活动,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又探索了高效课堂的模式、策略。二是博采众长。学校创机会搭平台,让教师“走出去”学习交流,博采众长,催化成长。三是学历进修,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使教师既有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又有宽广的知识界面,知识结构得到优化,有益于课堂教学管理。 五、改革“教”与“学”,促和谐共生 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巧法”,这是教师对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体会。可是,做到“得法、巧法”并不容易,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不甚得法是屡见不鲜的,要觅得巧法更是难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指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第一,改进教法。教学方法对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认真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讲实、讲活文本,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要通过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改革教法的意识,坚决摒弃“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通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小中高的示范引路,引导广大教师学习掌握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几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而指导他们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探索,逐渐形成具有各自特色和风格的教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的质疑、探究、交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灵动、主动地发展。 第二,指导学法。指导学生摸清学科学习特点、规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极其有效的途径。学会学习主要是:学会倾听,能抓住老师、同学所讲的重点;学会读书,能找出书中要点,表达书中人物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复习,能总结、归纳所学内容;学会观察,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学会思考,能进行初步的分析概括、推理判断;学会运用,能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会表达,能用口头和文字表述自己的想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练习,勇于提问答问;课后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总结学习体会,发展个人爱好等。学生学会学习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改进教学手段。指导与推动教师广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是改进课堂教学管理,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益的一剂良方。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营造生动、主动的课堂学习场面,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显著提高教学效率。这一事实已经得到广大教师、专家的一致认同。学校应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为学校培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如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每年的市因特信息技术培训。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制作教学课件,通过举行观摩课、展示课和参加省市课件比赛等活动,大力推广使用现有的和自制的各种教学课件,为改进课堂教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发挥重要作用。 六、落实新理念,改革检测与评价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并不是否定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必要的监控性检测和评价,如果能正确运用教学质量的检测工具和评价手段,就能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学校要转变对检测与评价的认识,改革测评内容与方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第一,转变检测与评价认识。要使教学检测和评价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必须围绕“三个维度”,实现“五个”转变。即:在测评的性质上,由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向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测评转变;在测评的功能上,由对学生的甄别、选拔向对学生的诊断、矫正、激励转变;在测评的课程上,由仅限于考试科目向所设各门课程转变;在测评的内容上,由仅限于认知领域向学生综合素养转变;在测评的形式上,由百分制向等级制+特长+鼓励性评语转变等。 第二,依纲据本做好认知领域和技能方面的水平测评工作。认真做好教学检测工作。应使检测内容严格控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使题目难度严格控制在课程目标与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的范围内。不出超课标范围的偏题,不出超教学目标要求的难题。对终结性检测题目的配置,应以基于学生学习水平测评标准为依据,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做到覆盖面广,层次多样,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还应有少量考查重点能力的题目,使学生有发挥的余地,以鼓励创新。学校要指导教师学会依据标准命题,重点把好期末试题的水准,防止出现繁难偏旧的试题。认真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教师对随堂练习、日常作业、单元练习(检测)和终结性检测(考试)等,都应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评价。在测评上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分层评价,以赏识鼓励为主。如对于达标的、有创见的和未达标的学生,应分别给予肯定、鼓励和补救,通过持续、扎实、有效地工作,使绝大多数学生都应达到优良水平。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要对各科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进行质量分析,进行试卷诊断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为改进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第三,改革测评工作,树立开放的测评观。要切实改进课堂教学管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学校还要具有开放的测评观,开阔的测评视野,提高测评的开放性、全面性、合理性。一是围绕“三个维度”,扩展测评领域。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发展,学校可开展学习情感的测评试验,通过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和日常学习状况等方面进行考查和评定。二是围绕“三个维度”,拓宽测评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校可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如调查访问、采集实验、手工制作、实践创作等。三是围绕“三个维度”,实行测评方式多元化。为了促进学生技能技巧的形成、发展,学校需要研究多种测评方式,进行各种专项检测,如考查朗读、听力、口语交际、动手操作、唱歌、绘画、运动技能等。四是围绕“三个维度”,改革评价方式。为了适应教学测评的改革,也为了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学校应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如采取学生个人评价(包括通过问卷自评)、互相评价、小组评价以及师生共同评价等。五是围绕“三个维度”,关注测评的全面性。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需要研究改善期末的评价方法,应察看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情况,根据三个维度,对平时和期末的状况(含成绩),作出综合评定,做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总之,加强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非但不能成为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添加手”,而且要自主更新教育理念,成为新教育理念的坚决的执行者;要潜心钻研,全面提升素养,成为知识结构优化的“导师”;要心无余力地致力于课堂教学研究改革,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的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