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qzsyfx@163.com)
当前位置: 首页    论文交流
借力活动方式 契合学生兴趣 增强道德感染力
索引号:
文号:
部门:
发布时间:
2013-01-15

此文发表于《素质教育》2012年第7期(CN11-4350/G4


浅谈新课标下《品德与生活》的评价

泉州师院附属小学 洪滨

摘要:本文基于新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的评价的重要性进行了介绍,接着阐述了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并对教师的评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究,主要有评价标准和形式多元化、注重“以学生为本”、评价要准确且真诚以及要以激励学生为目的等方面。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评价;多元化;激励

《品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索问题、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新课程标准为该课的教学以及评价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通过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树立信心,促使他们形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新课标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的重要性

著名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曾经说: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评价并不是以形成学生品德或者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对比等为目的,而要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并对学生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这在课堂的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它的实施,教师能够直接并及时地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节奏等进行思考和调整,从而保证了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在教学中尤为重要,要对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思考,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良好,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教学中,学生的自评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楚。而学生之间的互评则能让彼此能够增进了解,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2.1 学生的自评

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学生的自评是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阐述、自我辩证、自我激励等方式,让自己成为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的主角,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的人文性。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看到自身的闪光点、树立信心、提高学习欲望,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完善和改进,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教育。在学习《我能行》一课时,课堂上学生们拿着自己对自己简短的评价卡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听课的老师们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们的成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定位非常准确,不但能自我肯定,展示自己的优点长处,还能有凭有据地指出自己提升的空间,可见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能忽略学生自我评价,这是学生自我反思,得到成长的重要渠道。

2.2 学生间的互评

成长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人们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通过陈述、辩论、讨论和分享等形式来实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培养学生欣赏他人、肯定他人成绩等品质。同时,通过指出彼此的不足,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得很多学生自我、独断。而互相评价则使学生们能够学会沟通、交流、正确而客观地自我认识。在学到知识的同时,真正得到了成长并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心灵是接近的,他们的沟通时无间距的。在品德与生活《黑眼睛 亮晶晶》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让展示学生们平时如何用眼的行为的环节,然后让学生们与伙伴们交流看法,互相评价自己的做法正确与否,让学生们通过探究感悟,挖掘他们自身的独特的用眼体验,提炼出正确的用眼方法。在学生们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这节课的教学目的自然呈现,活动目的的达成显得水到渠成。

3 教师的评价

3.1 评价标准和形式多元化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的个体,在理解力、观察力、 表现力和感悟力等方面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同时,评价的标准和形式也要多元化。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掌握学生的个性信息,建立学生基本情况档案库,为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化提供相应的依据。根据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的项目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形式。例如对于做事习惯依附他人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增加“独立完成”这一项权重,对于“合作”则相应减少比分。另外,现有的教师往往以教师为主体,以口头评价和作业批改分数等形式为主,形式相对单一,课堂评价就显得非常呆板。因此,评价的形式除了采取传统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小组活动、作品(作业)展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根据学生的学校效果反馈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评价要注重“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生活加以关注,并尊重学生的选择,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加以重视。现在的教材较之传统,更加贴近社会、家庭和学校生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主体活动设计和安排,通过讲解、互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爱默森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是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多元选择。因此,在教学评价的时候,并不能武断地通过标准话的“答案”来很亮学生行为的对与错,而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提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针对性强的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3 评价要态度真诚,语言多变,指向明确

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做到态度真诚,学生的心是最真的,当教师用套话式的评价敷衍学生的时候,学生立即就能感受到你的态度不真诚,这样的评价势必不能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评价要做到语言多变。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体现,高超教学技巧的应用,也是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和激情的重要工具。评价还要做到指向明确,尤其是对于互动性的主题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并做好记录,评价的时候客观、准确,忌讳通过模棱两可的方式而致使学生无法从评语中感受到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到可取的地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通过评价及时的提醒学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纠正错误,并拓展思维。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能够对道德和生活的认识有较深层的体验。当前教学中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大多程式化,教师大多套用固定的模版,而这种评价显得缺乏诚意,造成学生麻木、判断能力锐减,更甚者使学生变得随意附和不尊重知识和科学。因此,课程的评价在遵循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要做到真诚、认真,让学生在评价中主动促成其本身的道德认知发展。

3.4 评价必须具备延时性和发展性

新课程的形式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评价的重要性,我们能看到在很多的课堂上,教师的评价丰富多彩,及时到位,让课堂增色不少,然而,对学生的评价是不是仅存在于课堂之上呢?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家庭的影响而不断的变化,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也应该随着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激励学生前行,指引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为学生建立评价档案是一个不错的评价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档案袋里收集的资料,对比自己一个阶段以来的个人表现与发展,及时地进行调整和反思,这样的评价就具备了延时性和发展性,真正对学生的后期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不局限于课堂。

结语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贴近社会和生活的课程,教师在这门课程中对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教学的评价要多元多层次,因人而异,认真客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素芳.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2] 谢小燕.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多元化评价[J].基础教育研究.2008(07).

[3] 赵翠玲. 如何让品德与生活课丰富多彩 [J]. 科技信息.2010(08).

[4] 缪蓓华. 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策略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2).

[5] 杜冰,姜雪燕. 《品德与生活》“三卡”评价模式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