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福建教学研究》2012年第12期(总第320期) (福建省期刊准印证第K072号) | 借力活动方式 契合学生兴趣 增强道德感染力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邱小鹰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力求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需要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上获得精神的体验,实现认知与社会生活的链接,在回归生活社会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促使自身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堂要构建的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让课堂充满着激情与智慧,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文化气场。我们应该借力主题活动方式,契合学生兴趣,增强道德感染力。 一、课前激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体会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内容——在家庭中、到学校里、去社会上、在书本里、到网络中去观察、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一些与主题活动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从而为课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了前提,契合学生兴趣,增强道德感染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 1、搜集资料,丰富感知。 课前让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查询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像、影视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例如《好大一个“家”》是第二活动主题“我们的大中国”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初步学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查找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能对祖国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热爱国土的情感。为了有效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询搜集整理有关中国各行政区资料,结合班队实践活动课制作手抄报或剪贴报,共同布置板报园地,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2、社会调查,获取体验。 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帮助学生领会有关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认识。例如教学《我是谁》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到公共汽车和商店、公园、医院、电影院、超市等地方调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每个人在每个场所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 3、参观访问,眼见为实。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教师有组织地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亲身感受主题活动所讲内容,到社会中去观察、学习、访问,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指导行为实践。例如教学《大家都在学》,课前布置学生到附近的老年大学或成人夜校参观访问,或访问社区干部,了解大人们的学习情况,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中真切地感受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止”。 二、课中增趣——“淡妆浓抹总相宜” 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学生道德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围绕主题,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卓在成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淡妆浓抹总相宜”。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提升道德感染力,促进学生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 1. 讨论交流,反客为主。 在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探讨、交流,是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学《和好书交朋友》这一主题时,老师根据学生爱看卡通书的实际,让学生围绕“看卡通书究竟好不好?”展开讨论。由于话题十分贴近学生生活,课上学生议论纷纷,畅所欲言。这样,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无形中淡化了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生活意识,契合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从而促使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 2、游戏表演,玩中获益。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玩好动,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采用小品表演、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德观点,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了道德感染力,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如在《坐立走有精神》主题活动中,老师设计如下的情景游戏:孩子们一边拍手,一边做一些学校生活的动作游戏(如站、立、走、看书、写字、举手发言等)。老师把这些行为要求编成有节律的动作,配上快乐的音乐,让学生训练。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又使他们觉得学习也可以是一种享受。又比如把一些活动设计成“过家家”的游戏,让儿童到“超市”中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生活的自理能力。 3、情境体验,获取真知。 情境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启迪性、情感性,是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畅通无阻地提升到理性认识的情绪体验,从而外化为相似情境下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借助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录音录像、现身说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情境实践、道德感悟的主体。如在教学《保护人类的家园》活动主题时,老师先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录像片段,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地球的美景所吸引。在他们兴致正浓时,老师话题一转,说:“可是,目前我们的地球正遭受着严重的创伤,我们的家园到处在告急,到处在呼喊!”随即展示地球遭受各种污染的图片,有国内外的,有本省本市的,更有学生每天生活的地方遭受污染的画面。源于自身生活空间的照片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积淀和生活体验,并与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联系,他们真切地感到地球环境正在日趋恶劣,并急于了解有关环保的知识。凭借生活创设的情境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4. 角色扮演,由情入理。 这种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让儿童去经历仿真性的演习活动。如在展现“不打扰别人”这一主题时,老师是这样创设被打扰的情景的:开始上课了,老师正讲着故事,一位同学走进教室高喊“老师,数学老师要粉笔”(这是一次被打扰);老师正继续讲得津津有味时,又有一位同学进教室来高喊“老师,某某同学的奶奶找他!”(这是第二次被打扰)。同学们听的故事一次一次被打断,内心产生很不舒服、很厌烦的感觉。这使儿童们认识到打扰别人给人带来的不便和尴尬,并使他们的认识在情理交融中得到升华,增强道德感染力。 三、课后持趣——“此情绵绵无绝期” 课有终,但“情”无限,正所谓“此‘情’绵绵无绝期”。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活动应与班队活动、学科教学、社区及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使导行生活化、社会化、网络化,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道德感染力,促进学生发展道德能力。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如果不在实践活动中付诸实施,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行不一。因此,只有和学校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好大一个家》主题目标的延伸活动中,我们与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有效链接,制作“锦绣中华收藏夹”,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等系列活动。教学完《做学习的主人》一课后,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名人、伟人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故事,组织一次故事会。再如教学完《我和规则交朋友》后,结合与班队活动、雏鹰争章活动开展“我是守规则的小使者”系列活动。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结合品德与社会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例如教学《我的责任》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商量,给自己找找岗位(如扫地、收拾碗筷等)。又如教学《我能做好》一课后,引导学生在家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并填好“家庭联系卡”。一段时间后,评比哪些同学能主动、经常做家务,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好,这样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因此,课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教学《我生活的社区》后,学生结合本地区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开展小宣传和小建议活动,如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和周边的人宣传,或写一封倡议书,或给当地干部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等。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品德课堂教学必须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彰显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借力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方式,旨在致力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度,增强道德感染力,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