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9月上期(总第412期)(CN37-1285/G4) | 浅谈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张美兰 (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泉州,362000) 摘要:“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它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与求解、发展与延伸、迁移与变形。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及作用是关键。本文就“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师角色 “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一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 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有助于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把握好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 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平常教学的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应有以下的一些定位。 一、教师应是问题情境的设计者 随着数学新课标教材的出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表现形式有了全新的变化, 它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 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能否捕捉到有用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与教师能否巧设情境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如能创设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激发他们自主研究知识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展。教师在教学中, 要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巧设疑问, 以趣激疑, 以问设疑, 以疑导思。创设情境导入时,应做到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简洁性,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呈示出来的问题才会有分量、有质量。例如,在讲“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章节时,通过讲《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语文课中学过的《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吗?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那么,请问瓶子里的水是不是多了呢?为什么乌鸦后来能喝到水了呢?”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喜爱动物和喜爱童话故事的年龄特征和生理、心理特点,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将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又比如,在讲“圆的周长”时,通过航天故事设置问题情境,师问:“大家长大后想不想象杨利伟叔叔那样在天空遨游呢?”生答:“想”。师:“那么大家先考虑一个问题,杨利伟叔叔在天上环绕地球一周走了多少路程呢?”这一过程将学生们对宇宙太空的好奇、向往,对科学知识的热切渴望,对航天英雄的倾心崇拜引入问题情境中,他们急迫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因而情绪高涨,注意专注,思维灵活,为后面的自主探究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当然,除了创建教学情境外,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能促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讲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做的实验,(师用线捆绑粉笔头甩)你们看老师甩出的是什么图形?(师改变线的长度再甩)你们看甩出的圆有什么变化?能发现或提出什么问题吗?”(经过启发)生:“线越长,甩出的圆就越大。是不是半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长?”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思维,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其认知水平得到了升华。 二、教师应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 “问题解决”教学是将教学内容问题化,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与求解、发展与延伸、迁移与变形以获取新知的一个过程,其核心是探究。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符合“问题解决”教学的需要。 1.使教学内容心理化。“问题”的解决需历经一定心理机制,包括着想象、联想、思维和验证等一系列心理操作, 是一个心理操作序列。因此,教学内容应适应授课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利于激发他们的联想和创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 2.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解决”教学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鼓励并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进行问题的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3.使教学内容操作化。 “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及其价值,发现科学事实及其规律,逐渐养成科学态度,培养起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科学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实验操作系列,通过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的各种“操作”,将教学内容中呈现的“死”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如在解决怎样计算圆锥体积时,可以让学生在空圆锥体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里,看倒几次正好倒满,通过这个实验来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果并不意味着活动的终结, 教师还应精心组织自我评价反思活动,引导他们概括知识结构, 升华思想方法、归纳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让学习者对所生成的新意义形成明确的意识, 并依据思维的路线将有关的知识经验整合起来, 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例如,在“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在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师:现在老师再提一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老爷爷老奶奶腿脚不灵活,容易摔倒,要拄着拐杖才能正常行走,这是什么原理呢?生:(分组热烈讨论后)这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老人的两足和拐杖末端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比较稳定;如果没有拐杖,就只有二个点,构不成三角形,容易摔倒。通过这样的反思,通过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们的知识得到了建构、拓展和迁移。 5.使教学内容最优化。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炼教学内容的精髓,建构必要的知识背景,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现代教学媒体,使学生能用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掌握教学内容。 三、教师应是问题解决的合作者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能较好地为学生搭建互动、互助的平台。学生们正是在这种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因此,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习的进程,恰当地利用合作的形式,有意义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应积极充当问题解决的合作者,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得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作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后,老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 例如,在上例“三角形认识”的教学中,在讨论了“老爷爷老奶奶腿脚不灵活,拄着拐杖行走,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的例子后,老师又问:“根据这样的分析,你们能不能再举出几个类似的实际例子呢?”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教师到各组参与讨论,由于有老师的平等参与,学生们的探究热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思维更为敏捷,问题解决更为顺利。最后全班交流反馈,得出了很好的结论,获得的新知识充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生:“①推独轮车时,人脚和轮子构成三角形;②独轮车停靠下来时,二支木脚和轮子构成三角形;③自行车停靠时,两个轮子和支脚成为三角形。④电线杆两边常常用钢丝绳牵拉着,利用的也是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四、教师应是因材施教的力行者 每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各不相同,这种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问题解决”教学也同样提倡“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实施分层次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在教学实践中,同一题目,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对学困生,只要掌握了方法会解答就算达到目标了;而对于学优生我则会在这一题目的基础上再出一些变式的题目,培养他们更为灵活的思维能力。在作业或练习方面,也同样设定了不同的目标。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学困生“摘到果子”的难度就减小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就会增加,每个学生都会学有所获。 总之,“问题解决”教学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是一种有效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它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充分了解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及时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准确定位,在素质教育改革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⑴张美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第24卷:34 ~35 ⑵张美兰.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构建.龙岩学院学报,2006,第24卷::56 ~57 ⑶张金梅.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9(6):212 ~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