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qzsyfx@163.com)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动态
以简驭繁 凸显本质——让概念教学从简约走向深刻
索引号:
文号:
部门:
发布时间:
2017-01-17

此文201211发表于《学苑教育》2012年第22

CN13-1386/G4

语文课应当“情”味十足

福建省泉州市师院附属小学 郭八梅

王崧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确实,语文是一门美学、情学。没有美的教育,语文课是不完整;缺乏情感及“意境美”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将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情感意境,让语文课情味十足。
一、导语引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要舍得在每堂新课的导语设计上下功夫。

当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教学时,设计的导语应各具特色。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例如,在执教《惊弓之鸟》时,我开篇就布疑设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又说:“可是,古时侯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了下来,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找到答案。”导语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二、音乐渲情

《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文学、音乐、舞蹈都是相伴而生的孪生姐妹,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文字是凝结的旋律,音乐是流动的语言。两者相结合,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动情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以情导情,实现情理兼顾。

如教学《春风吹》一课,新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优美的乐曲《春风》,轻、柔、美的旋律犹如春风拂过,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将注意力转移到新课所描述的情境中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教学《丰碑》一课,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后,请全体学生起立向这位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播放音乐《英雄儿女》。震撼人心的旋律中,学生心潮澎湃,在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思维、想象、创造,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背后传达出的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品句悟情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如教《泊船瓜洲》,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引导他们赏析诗句时,我问学生:这首诗里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中,这个绿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说:可以换成到、吹、过、来、刮、入、满……’”我问:为什么诗人不用这些字,而用绿?”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懂得那些词只写出风的动态而已,没有写出江南的生机和美。而绿字不仅写出春风的动态,还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也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

四、朗诵激情

语文之美在文字,文字之美在情感,情感之美在朗诵。这是我对语文真味的另一重理解。每一篇文章,在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是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地去读,才能够深切体会到的。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学生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悟语言的优美和用词的精当,在反复的诵读中能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缺少朗读,特别是缺少动情地诵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同时也会失去语文原有的情味。

例如《灰雀》一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话和动作细节,学生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够领会出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小男孩知道自己做错事,知错能改,但作者仅仅想表达这个意思吗?显然不是。于是,我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引读和提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反复练读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模拟场景,最终,孩子们悟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原来列宁是为了保护小男孩的自尊心才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在小男孩把灰雀还回来之后,他没有批评指责小男孩,反而对着灰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去了?”由此可见,列宁是一个多么聪明,多么爱护小男孩的人啊。不知不觉间,学生对列宁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通过读,自己悟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写中抒情。

人是有感情的,有丰富的、各种各样的感情。品读一篇美文时,总会陶醉在文章描绘的美景中,被作者所打动。课中或课后的写作,就是要学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感情表露出来,要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把生活,把感受化成文字。写作中的抒情有几点得注意:首先,自己要有真情。喜怒哀乐为人之常情,在写作时,已经对所写的人、事、物、景产生了感情,这种感情是客观存在的,应该作如实的表达。其次,抒情要自然。写作时不要老时想着这里要直接抒情,那里要间接抒情。文章中好的抒情,应该时情不自禁,水到渠成。刻意安排,反而显得做作。再次,要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借助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往往能增强抒情的效果。

语文是一门诗意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只要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努力将语文的还给学生,语文课必将会情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