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获得福建省小学数学第十四届年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并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数学》(CN14-1240/G4)2012年第11期(总第380期), “教学策略”栏目,P4-5。 有效处理好数学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泉州师院附小 林丽珍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是方案“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和谐统一体。那么,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呢?下面,笔者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习体会,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针对建构动态生成数学课堂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根据目标,准确预设 课前预设主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是该学习内容的目标是什么,这为整个师生互动确定了方向,为材料的选择与推进提供了一个停止的位置;第二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是如何思考的,这为起始材料的选择与环节的梯度把握提供了依据。 根据以上思考,教师在考虑学习预设的时候,要在“粗”和“精”上下功夫。 “粗”的功夫就是要把握好一节课的大框架,包括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从几个层面来设计活动;每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如何通过几个环节的活动来达成本课的整体目标。“精”的功夫就是为学生提供的材料要有思考性,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和明确的指向性。 【案例1】《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导入环节。 活动一:数一数方格纸上3个三角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如下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学生通过数方格感受到不方便,产生需要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知需求;通过观察三角形的底、高与面积的三组数据建立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可能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较为顺利地完成,只有一个学生对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与其他人产生较大的分歧。这位老师就与学生再数了一次,哪知道这位学生还觉得老师数错了,于是老师又让这个学生上台数一数,结果这学生又数了两遍,由此这个环节拖延了好几分钟,导致后面预设的教学内容没办法完成。 课堂上,这位老师在处理这意外生成时,头脑只停留在钝角三角形面积的标准答案,而忘了这个环节活动的设计意图,因“小”失“大”,这就是“粗”的功夫不够。如果这位老师在与学生再次数了之后,能及时地利用这一生成资源说:“看来,数方格还真不方便,不小心就数错了!”这样学生的感受很深,水到渠成地产生了要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知需求。 【案例2】《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教师在提供下列材料(如图所示)后直接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就会五花八门,甚至与老师的预设风牛马不相及。 这就是“精”的功夫不够。 课堂上,如果教师把“你们有什么发现”分解为3个小问题: (1)观察图,哪一条线段既与圆有关又与正方形有关? (2)这条线段与正方形周长是几倍关系? (3)这条线段与圆的周长也会有类似的倍数关系吗? 结果肯定不一样。这样教学,3个问题具有层次性,指向性也明确,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方向。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习生成就会变得不一样,生成质量有了保证。 二、顺应学情,调整预设 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如何及时地对方案进行调整呢? 1、顺应学生思维,选择预设 教学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提供了保障。课前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也为教学实施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学生的差异与教学的开放,也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常使教学活动的发展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甚至是截然不同。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视教学预案为法,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灵活地从预设的多种方案中选择合适的“通道”, 顺应学情,使教学活动能正常有序地进行下去。 【案例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断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课前预设第一课是教学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但课刚开始就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 师:(出示许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如果要将它们分类,你准备怎样分?说说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将分法在小组交流。) 师:你准备研究什么? 生1:我准备先研究正方体。 生2:我准备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块研究,因为它们有类似的地方。 生3:这样的研究可能便于比较。 师:(出乎意料地将“球”抛给了学生)你们的意见如何? 生:(大多数)研究两个! 师:(稍作思考)行!两个都研究,你们准备研究些什么? 生4:研究“棱”、“顶点”、“面”的特征。 生5:还可以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 师:你们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合作,还可以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自主选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时,教师果断地放弃了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反思这一意外的收获,正是因为教师及时放弃了“只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实施预案,而生成了“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一起研究”实施方案,从而顺利地将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后才进行的“特征对比”提前纳入到了新知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顺应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需求,并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意义的建构更加丰富、更加完善。 2、捕捉生成资源,整合预设 课堂上,学生时常会冒出一些精彩地作答,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精彩”,巧用这些“精彩”,灵活地整合教学预案,就会使课堂锦上添花,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4】《统计》(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制作统计图)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统计的数据画成统计图。(跳伞比赛:喜羊羊跳了14次,美羊羊6次,懒羊羊4次) 生:喜羊羊跳了14次。图上只有10个格,不够。 师:要表示喜羊羊跳了14次,只有10个格,不够格了。请同学们想想办法,有办法的举手。 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 师:你怎么想的? 生2:画完10格,再从下面开始又数4格,一共是1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