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7期(总第653期)(CN45-1233/G4) | 浅谈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黄婉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在数学被多数人误认为是枯燥学科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动脑筋思考数学问题和做数学习题的乐趣。这样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对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心”有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感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地,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因为正比例的意义比较枯燥难懂,所以我并没有直接教正比例的意义,而是出示一幅纪念碑的图片,并向孩子们提出了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测量纪念碑的高度。学生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纷纷出谋划策。在他们讨论热烈的时候,我故弄玄虚的说:“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充满了好奇。这时我并不急于出示课题,而是拿几根长短不同的竹竿,把同学们分成几组带到校园里来测量竿高和影长,并发给实验记录单让他们把刚才测量的结果记下来,同时计算一下竿高和影长的比值。当同学们发现虽然他们手中的竿长不同,影长也不同,但它们相对应的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一定的。这时,我才适时指出:“竿高和影长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有下面的关系:竿高:影长=比值。这个比值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测量中是不变的。我又让同学们利用这个道理来解决刚才测量纪念碑高度的问题,孩子们很快就给出了最佳方案。当同学们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时,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 二、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嘴”有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鼓励孩子多动口,让他们“敢问”,“会问”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关注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孩子们随意报一个自然数,我和他们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能被3整除。能和教师同台较量,孩子兴致高昂,报出很多数:120、540、216、111、252、54、269……老师当然每次都胜券在握。孩子们在已经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经验上,马上就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想能被3整除的数也一定像能被2、5整除的数一样,肯定有它的规律。”孩子们马上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位能被3整除;个位上是6、9的数能被3整除;个位上是0、2、4的数能被3整除……根据孩子们提出一个个问题,我组织他们进行验证,最后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尝试、验证中,他们自己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有时就应该当个旁观者,让孩子们大胆的说吧!使之发现数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动手操作,提高学生“手”的兴趣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不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自主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从学生的知识需要及兴趣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组织一些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生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我安排了这样一节实践课,让学生动手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圆柱体的容器,水,不规则物体。如:石块、马铃著、灯泡等。让学生观察各自准备的容器,说出其特征和计算其体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观察不规则物体,想一想如何计算它们的体积。让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然后交流。让他们分组试验,通过教师的诱导点拨,把石块、马铃著、灯泡等不规则物体放入透明的装有水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圆柱体的容器中,水会升高,通过反复试验、观察,使学生体会到不规则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总结出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求上升的水的体积。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了学习方法,掌握了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使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巧妙设疑,保持学生“学”的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犹存”,才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结课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理解,请同学们回答本节课开始所提的问题:“一块蛋糕,爷爷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达吗?”同学们纷纷回答:爷爷吃了二分之一,爸爸吃了四分之一,小明吃了八分之一。这时,我再追问:这块蛋糕还剩多少?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我就说这些知识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了,同学们先回去想想,看谁最聪明!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他们才能学会,会学,也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