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0期(CN11-1454/G4) | 体验生活的精彩 ——让品德教学融入孩子的生活 福建省泉州师院附属小学 张 艺 一、面向学生生活,确立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回归生活,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向。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学生生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课标的要求,制定出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步骤,分层次地完成课标及教材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着眼于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讲,并能分层次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引入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在生活中实践。使学生在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一)、课前,调查生活.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品德课前的生活调查,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接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将能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拉近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为此,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让学生通过生活调查积累生活材料,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例如在教学《 我坚持,我成功》时,在上课前教师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调查孩子心目中的英雄,这些英雄是怎样通过坚持,最终获得成功的。 是孩子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一定能取得成功! (二)、导入,再现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学导入时,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场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平安每一天》时上课伊始,以真实的交通事故的录像开课,这样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目前交通安全的现状,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视频不仅带给学生发自内心的害怕,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啊!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遵守交通法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课堂活动,深入生活。 如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课中让孩子分小组展示自己带来的小时候用过的东西,相互交流。孩子们有的带来小时候穿过的鞋子、衣服、袜子;有的带来小时候用过的奶瓶、玩具……在活动中,孩子们有的试穿小时候的衣服、鞋子,测量身高……亲自体会到自己长大了! 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品德的教学必须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在游戏中指导行为实践、明辨是非,强化道德认识。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还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要想帮助小学生形成抽象的道德概念,必须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因此,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进入角色去体验。如刚入学的学生不容易理解“守秩序”的概念,于是就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亲身参加一种游戏。如“丢手帕”、“请你和我一起做”等游戏。游戏前,老师提出要求,游戏中老师在旁作指导,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懂得了课间活动要守秩序,大家才能玩得好、玩得愉快,并能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从而在游戏中懂得了怎样做才叫守秩序,在游戏中悟出了道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妈妈我爱您》一课,上完课我结合三八妇女节的契机,向孩子们发起倡议:给抚育自己长大的奶奶、外婆、妈妈、阿姨、老师送去一片敬意,呈上一份关心,传递一份温暖。孩子们可以设计一张卡片,也可以为奶奶泡上一杯茶,递上一块毛巾;为妈妈敲一次背,洗一次脚;如果外婆远在异地,那就拿起电话,道一声祝福,或展开信笺,写下长久的思念…… 这样的课后活动常常带给孩子、家长心灵上的震撼。从家长返回的留言中,我们看到家长对于学生的温馨举动感到喜出望外,有的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样的品德教育也就有效了。 四、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 。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身边的朋友》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公共设施遭破坏特别严重:居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公用电话遍体鳞伤,消防栓被货摊挡住,窨井盖失踪……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社区干部,开展了保护身边的“朋友”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被破坏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破坏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保护公共设施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