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读与写》2012年第二期(CN51-1650/G4) | 抓住儿童心理特点,营造美好音乐课堂 泉州师院附小 刘彤琳 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音乐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纵观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在音乐课上只重视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从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小学音乐教学时,显而易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 1、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在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第四册《欢乐的火把节》中,我针对汉族学生对彝族风情了解甚少的课前情况,特地将自己打扮成彝族姑娘,创设出了良好的音乐学习情境。在导入新课时,我穿着艳丽的彝族服饰,跟随彝族舞曲《快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