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读与写》2012年第四期(CN51-1650/G4) | 让音乐艺术教育走进孩子的世界 刘彤琳 362000 泉州师院附小 著名的音乐家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在当今的音乐教育课堂中,如何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努力开启学生的心理动力,诱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能在愉快的音乐教学中感悟音乐、想象音乐、创造音乐。这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如何增强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随着你的步调参与进来,我们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导演,也可以是主持人,学生是演员他们随着你的教学步骤,时而聆听、时而律动、时而高歌、时而吟诵、整节音乐课融入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自主性为一体,使学生的身心充盈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觉地接受知识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完成。以下列举几点“互动式”教学事例。 一、在模仿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的音乐教学工作让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跨出校门后,就不愿意再唱课堂教学中的歌。这其中存在许多因素,其中离不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这两点。本人还从中悟出一个重要原因:教材中的歌曲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但是有些歌曲,却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让我时常在校园中经过孩子们的身边,听到他们优美的哼唱。例如二年级的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就非常接近孩子们的学习和家庭生活:《老师,您好!》、《大家一起跳起来》、《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这些曲调优美的歌曲,既让学生体会了校园生活的乐趣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家庭生活的幸福。特别是在学习《老师,您好!》这首歌曲时,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孩子们在学校的教育宣传氛围下,情绪特别高涨,学的格外投入和认真。有些孩子还主动提出在教师节那天的每一堂课时,主动唱给每一门学科的科任老师,当做特别的教师节礼物。于是我乘热打铁,提议:我们是否可以保留歌曲的旋律,改变歌曲的歌词,根据每一位老师的特点,自编歌词,唱给每一个老师听呢?这时,我看到孩子们眼中放射出欣喜的光芒,纷纷开始自主小队,行动起来。在教师节当天,孩子们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节日的意外惊喜! 学生们经过这一简单的学歌过程,既学到了歌曲,又加深了与老师之间的情感,还体会到老师职业的辛劳,把素质教育加入孩子们的创意与天赋,一起融入学习中,真是一举多得啊! 二、利用节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音乐的理解是由浅入深。但作为低年级学生,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是理解音乐基础的基础。无论是无声节奏、有声节奏还是形体节奏,从广义上理解,音乐就是节奏。我在教授《小螳螂》和《轱辘轱辘圆》这两首歌谣时,我采用了先读后拍的方法,待学生的手拍节奏稍显稳定时,在歌谣的休止符部分,我先是运用点头这个肢体语言来表示,学生接受的非常迅速.,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除了老师运用的点头动作,还可以用其他什么动作来表示休止符啊?问题一出,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拍桌子”“轻点掌心”“跺脚”“拍肩膀”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休止符,并从动作上感觉有声与无声的区别,还可以在休止符拍时轻声发出“嘶”的声音,使学生从声音上、肢体语言上感觉休止符的区别和长度。当学生已会背诵后,带领学生口不出声,内心默念歌谣,并用手拍击出歌谣的节奏,这项内容能够明显的提高学生节奏分离、增强节奏记忆的能力。在熟练了《轱辘轱辘圆》这则歌谣中,努力启发学生发现这首歌谣中出现了哪些新的节奏型,并请学生自己设计图形,把这个新节奏表示出来。例如:四拍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孩子们运用了正方形表示。并且让“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手画图形,口读节奏。还大胆的将歌词“轱辘辘辘、轱辘辘辘、轱辘辘辘圆”进行创编,寻找各种象声词进行朗读。例如:咚锵锵锵、哗啦啦啦、淅沥沥沥等。 在学生自我创编和思维发展的浓烈氛围下,利用语言、肢体语言的帮助,让学生更容易的掌握较复杂的节奏。结合语言学习节奏是最好的起点,它可以使学生尽早的尝试、体验多种节奏形式,也有助于调动和丰富学生的节奏型创作活动,师生的共同创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验不同的感觉,让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愉悦的学习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的能力。 三、利用律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孩子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对新事物的接受力、模仿力都很强。根据这一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增加教学的内容和份量,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教学中的很多环节,只要学生一动起来纪律就好象很难控制住。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征,我认为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宜采用愉快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在互动式的体验中去感受音乐,通过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十二生肖》这一单元时,先让学生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并且观看了蒙古大草原上蒙古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传统。充分了解、调动和营造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音乐艺术氛围。在教唱歌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打击乐器,并解下围巾扎在头上,创编各种蒙古族动作。例如:迎风骑马、挤牛奶、筷子舞、摔跤舞等,在蒙古族音乐背景的氛围下,随着他们自己伴奏和编创的舞蹈律动,孩子们沉浸在浓郁的少数民族世界中。培养了他们主动了解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拍击节奏、吹奏乐器、音乐游戏、律动、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我巧妙地利用儿童好动贪玩的心理特征,积极调动学生,成功地营造出了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总之,“互动式”音乐创新教学的课堂是美妙的。它绝不是单纯的音乐课,它是创作、语言、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只要我们能合理的、正确的调控它们,引导学生自信的学、快乐的学。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创造表演能力。我深知只有了解和靠近学生的心理特征,紧抓住和围绕儿童的内心世界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音乐创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