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qzsyfx@163.com)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动态
语文课应当“情”味十足
索引号:
文号:
部门:
发布时间:
2013-01-04

发表于《现代阅读》2012年第4期(CN-5566/G2

品德课,因体验而精彩

泉州师院附小 潘小霞

陶行知先生一次在武汉大学演讲。他在讲台上撒了些碎米,然后从箱子里捉出一只公鸡,先用手按住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公鸡不从;再扒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灌,公鸡拼命挣扎,就是不吃。先生松开手,公鸡自由地活动了一会儿,便悠然自得地吃起米来。公鸡与学生学习,风马牛不相及,但蕴含的道理相通。正如先生所言: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非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教育,不是往学生的脑袋中灌装东西,而是让知识在孩子的脑海里生根,慢慢成长出来。品德与生活知识就不能简单地有教师的头脑灌输到学生的头脑,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主动去完成,而不是外界所强加的。学生的品德与生活不是出来的,而是出来的,是真正实践出来的。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使品德教育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使品德教育能真正打破说教的形式,具有实效性。
  体验,是指人通过参与活动和交往实践,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以及获取直接经验和感受的心理内化过程。这种直接的经验和感受,包括认知、情感、态度、技能、观念、自我意识等各种心理成分。体验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整体的心理加工内化过程。所谓体验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通过组织或利用学生实际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让学生获得积极道德体验的同时,主动把道德活动实践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因素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态度、能力、观念和品质的过程。它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对体验教育在思品课中的运用有了一些浅薄认识。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兴趣,我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努力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蕴涵新问题、采用新形式、追求挑战性、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利用现代媒体恰当地将声、形、色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中,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例如我教学《我们的左邻右舍》时,为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搜集了有关建筑、饮食、服装、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当美伦美奂的日本传统木屋,寿司,和服;泰国的高脚屋,咖哩饭,寺庙;韩国的泡菜,韩服等图片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发出一阵惊叹。这样,让学生在形状,颜色等方面直观地认识各国的特色,印象必然非常深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各国哪些方面不同,哪些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享受体验。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思品课应有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思考、动手写作、动口交流,角色扮演,多方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促进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简而言之,我们应构建一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孩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角色换位,内化认识。

学生对有些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不能自主学习,而通过“角色换位”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

例如,教学《诚实守信》一课时,如果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吃亏”的说法理解得不够“清”,不够“透”,就会对道德认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时,我就用具体事例,以“角色换位”的方式,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当别人对自己诚实时,讲信用时,自己的心情怎样,做事又怎样;反之,当别人失信或欺骗自己时,自己的心情又怎样,对别人又会怎样看待。经过“角色换位”,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情感体验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虽然暂时吃点亏,最终却利国利民又利己”的道理。

2、小组活动,讨论交流。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活动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我们的左邻右舍》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周边国家的情况,在课前便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布置查找印度、韩国、日本、泰国的资料,做好准备。在上课时,我设置情境:“‘亚洲旅游节’将要举行了,请来自四个国家的旅行社的导游来介绍自己的国家,参加这样的盛会一定要做好准备,所以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四个小组的同学在小组长的安排下纷纷展开练习,为做好小导游做准备,一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在汇报交流中,小导游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国家,有的用生硬的外国普通话介绍所在国的风土人情;有的用表演的方式,如泰国的“导游”就教大家按泰国的方式和用泰语问好……课堂里笑声不断,精彩纷呈。这种活动方式,既让学生喜欢,又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信心,真是一举三得啊。

3、 模拟实践,知行结合

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亲身的实践去巩固道德认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教学《礼貌待人暖人心》一课时,学生知道礼貌待人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在与别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饭桌上就餐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集会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学生发言回答巩固了礼貌待人的规范。这种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还必须以此来规范自身的实践。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如“把你的几位同学介绍给你的朋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礼貌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显现了课本中的礼貌待人的情景,还调动了原有的积累,使学习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丰富。

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将富有情趣、广受欢迎的手段、方式等迁移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三、感悟内化,让学生提升体验

学习主体随着自身所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展开,其体验广度将逐步拓展,体验程度将逐步加深,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或价值观的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在教学《我们的生命》这一课时,正遇上母亲节。于是我灵机一动,结合母亲节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先请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出生时的重量、身长;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令自己最感动的事情;最后准备一个米袋,里面装上和自己出生时同等重量的米绑在肚子上,做两个小时的“准妈妈”。做完后,还得围绕这件事写一篇作文,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请家长就此次活动写活动感言。在正式上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谈做“准妈妈”的切身体会,学生充分懂得了父母养育一个孩子的不容易,一条生命顺利成长的不容易;接着拿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照的照片,分享生命成长中的快乐;最后结合现实中时有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让学生明白这样做会给家人带来多大的苦痛,这样做对生命是如何的不负责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用他们的亲身体验明白了生命的宝贵,明白了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痛苦,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总之,我们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设计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得到深切的体验,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能到能,使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中获得生命感悟和生命成长,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认识。让我们的品德课,因体验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