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qzsyfx@163.com)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动态
加强教学管理减轻过重负担 全面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索引号:
文号:
部门:
发布时间:
2012-11-07

此文刊于《福建教育》2011A12


联系·化归·整合

——北师版一年级下册数量关系教学建议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谢玉娓黄志强

一年级的数量关系主要是部总关系与相差关系,下册的数量关系虽然在本质上与上册相同,但却在表现形式上有大的变化。本文拟对北师版一年级下册的数量关系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教材简析

1、本册教材中数量关系内容的梳理及简析

1)关于加法的运算意义。一年级上册主要是通过类似“左手有2支铅笔,右手有3支铅笔。合起来一共有几支铅笔”的应用问题,让学生理解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来计算,涉及的数量关系是“部分数+部分数=总数”;通过类似“原来有14块积木,再放2块。现在有多少块”的应用问题,让学生理解求增加后是多少也用加法计算,数量关系是“原来的+增加的=现在的”。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丰富了新的内容:通过类似第47页“淘气折了42颗幸运星,笑笑比淘气多折了6颗。笑笑折了多少颗”的应用问题,让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数量关系是“小数+相差数=大数”;通过类似第65页“小兔吃了25个松果,还剩17个。小兔原来有多少个松果”的应用问题,让学生逆序思考知道求原来的用加法计算,数量关系是“吃了的+剩下的=原来的”。

2)关于减法的运算意义。在一年级上册“总数-部分数=部分数”“原来的-吃了的=剩余的”“大数-小数=相差数”三个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本册衍生出了另外两个基本的数量关系:通过类似第64页“买羽毛球拍,付出50元,找回29元。一付羽毛球拍多少钱”的应用问题,让学生理解“付出的-找回的=用去的”这一数量关系;通过类似第37页“淘气班捐了47本书,笑笑班再捐12本就和淘气班捐的一样多。笑笑班捐了多少本书?”的应用问题,让学生理解“大数-相差数=小数”这一数量关系。

2.教学定位分析

1)引导学生感知部总关系和相差关系。一年级的数量关系主要是“部总关系”和“相差关系”。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将进入乘除法的学习,对乘法运算意义和除法运算意义的理解将成为二年级的重点。查阅教材后,我们发现二年级及其他年级的教材没有再对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意义进行巩固和提升,而是直接应用。由此可见,关于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意义的理解,关于加法和减法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与掌握,应该在一年级完成。上册教材涉及的数量关系主要是简单的部总关系(即求一共、求剩余)和相差关系(即多几、少几),而下册出现的数量关系虽然也是这两个方面的,但在上册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了丰富与拓展(如表1),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意义。从过去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理解带有逆序性质的数量关系时,学生会遇到一定困难,但只要教师引导的方法得当,学生仍然能理解。

1

运算

数量关系

描述

一上

一下

加法

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原来的+增加的=现在的

吃了的+剩下的=原来的

求合起来共是多少

求增加后是多少

求还原后原来的是多少

小数+相差数=大数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

减法

总数-部分数=部分数

原来的-吃了的=剩余的

付出的-找回的=用去的

求部分数是多少

求剩余数是多少

知道找回的,求用去的是多少

大数-小数=相差数

版权所有@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