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春风,露被卉木 ——浅淡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趣与启发式教学 泉州师院附属小学 蔡琬菁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也是现代教育论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美人格的过程。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育呢?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两个双重否定句不仅说了“启”和“发”,而且强调了“启”和“发”的前提——“愤”和“悱”。如何才能让学生“愤”和“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渊的话能给我们一些启示,那就是孔子主张循循善诱,达到使学生对学习有浓厚兴趣,以至“欲罢不能”的地步。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对此也有精辟见解,他提出教育要适合儿童的性情,应当如“时雨春风,露被卉木”,使其“自然日长月化”,应当注意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之“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因此,我们认为让语文课上得有情趣,是让学生“愤”、“悱”,启发学生思维的前提。怎样让语文课有情趣呢? 一、教师当自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激发学生情感燃烧的播火者,教师乐观、开朗、积极的情感常常是启发式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好的老师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便造成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氛围。上课前,老师可能会被工作、生活方面的琐事所困扰,产生诸如失意、怨愤、阴郁等情绪。如果带着这种情绪走上讲台,他的满面愁云可能会一下子浇灭几十双眼内的渴求知识之火。教学过程中,他被不良情绪所笼罩,可能会显得不耐烦,说出诸如“连这也不知道”、“我真失望”、甚至“你真笨”之类扼杀学生积极思维的话。这样,学生势必觉得语文课毫无情趣,教师当然无法搞好启发式教学。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情感调节,以永远和学生的情感保持同幅共振。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外,还应淡泊名利,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积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二 、教者应善言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鲜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激发学生情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孟子言:“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这句话对我们的教学也有启示,那就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让学生觉得很亲近。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总是善于用极富磁力的儿童化语言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攫住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教师宜“多术”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和现代科技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每一个语文教师完全应当冲破“一个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打天下”的樊篱。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既富有情趣又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利用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及表演、游戏、竞赛等来增加刺激变量。这是对学生激情启智的良好途径。 在讲解中,教师也应当注重推出新意。比如用比喻来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让学生进行联想设喻也是一种很有实效的方法。西方学者认为,情绪成分比理智成分重要,无理性成分比理性成分重要。他们认为创造性实质上是一种情绪过程,需要无理性和情绪的要素去加强智力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们往往要求学生运用暗喻的思维过程解决一个问题,产生一种设计或探索一种概念,并作“一只橘子像哪种有生命的东西?”、“你的父母亲像冷冻酸奶,怎么个像法?”和“假如你是一朵云彩,你在何方?你在做什么?”之类的引申练习。“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这些富有情趣的设喻练习貌似荒诞,实则富含新鲜信息,能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此长期有序训练,学生的作文也定会充满活气。 四 、教师应注重“顺性而导” “引其天性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也,如是则言虽约,说必布矣;事虽小,功必大矣。”这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董仲舒对道德教育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同样实用。如果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发现其情趣、爱好、不考虑其接受能力,而是强迫灌输,就好比用水去浇石头,只能枉费心机;反之,顺性而导,则可达到“言虽约,说必布矣”的效果,克服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弊端。明代被称为“杰出贤相王者师”的张居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张居正担任神宗皇帝幼年时的老师,他认为十岁幼童对教学讲解不会有多大兴趣,因此,从翰林中招来几位擅长丹青的朋友,为他编辑的一部历史故事书绘上插图,这部书摄取自尧舜以来的君主善者八十一事、恶者三十六事,各个故事前面绘上图画,文章后面还附上直解,成了教育神宗的教材,这本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教材使得神宗高兴得心花怒放,忙叫左右展开让“张先生”讲解。张居正没有把眼中的学生——神宗视为一个“皇帝”,而是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教育神宗,因而神宗才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求学热情。”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尽管教材相对而言有更多的情趣成分,但教师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进一步挖掘情感因素,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否则,不加分析,急于求成,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同龄人任意拔高,势必导致教学过程粗糙,教学方法简单,课堂毫无生气,以致教师下课后发出“唉,启而不发”的叹息。究其因,“启而不发”还是由于教师不善于顺性而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