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
(qzsyfx@163.com)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动态
语文实践活动应把握好“六个结合”
索引号:
文号:
部门:
发布时间:
2012-01-10

此文刊于《辅导员》2010年第6

语文实践活动应把握好“六个结合”

泉州师院附属小学 潘新盟

语文实践活动如一渠清水、活水激活了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学增添了一抹绚丽的亮色。语文实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促进主体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广大语文教师充分发掘语文实践资源,探索实践活动的策略、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差,例如,重知识学习,轻实践过程;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化评价轻个体性评价等,也就自然无法真正发挥语文实践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功能性作用,甚至步入误区。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象,语文实践活动应注意把握好“六个结合”。

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习与实践的双重性过程。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内涵,重建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但是,根据课标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学生能够运用语文去实践,就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它告诉我们语文实践活动更强调的是学生的积累、运用,也就是实践性。由此,我们重点要把握好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尺度,不要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丰富性,既注重为实践而学习,又注重为学习而实践,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习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例如《方寸之间,精彩无限》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搜集、整理有关邮票的知识、设计的背景资料,自己设计邮票、写祝福语等,既有实践性的学习,又有学习性的实践,实现了学习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堂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成为语文实践的渠道。从这个角度出发,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以字词句段篇为语文实践内容,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二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拓展语文实践空间,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机会。第三是指教师要把课内研读与课外探究有机的结合,让课内外相沟通,小世界连着大世界,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相等。

三、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文规律的习得、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来自于大量语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且任何知识与观念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都是一个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并不断地把积累的东西应用于实践,才能使语文学习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语文素养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语文实践是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唯一渠道,是知识、经验向能力、素养转变所必须经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与飞跃过程。例如,《漫游成语世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成语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成语、用成语的兴趣和提高运用的能力。教师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去背诵多少个成语,而是根据成语的不同特点、功能,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去进行分类搜集、整理,再理解、记忆、运用,形成了一个学习实践的动态过程。从课堂上学生一片生机盎然的学习活动情景,可以看出这个实践活动所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兴趣成语、学会成语、善用成语,实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

四、体验与感悟相结合。

体验愈深,感悟愈丰,收获越多,进步越大。语文作为母语具有丰富性、鲜活性、变化性,为了把握母语的这种特性,必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积累。语文实践是体验、感悟语言魅力的唯一渠道。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伙伴,发挥个人和群体的智慧,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提高。例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美与丑”单元的《拓展阅读》中的《丑公主》课本剧表演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体验、感悟人物形象的鲜活和人物内在的美德,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角色自分,按照诵读感知(初步体会)—排演体验(深入体会)——感悟表演(深化升华)三个步骤,小组合作交流、排演,最后表演比赛,由于有了前期的体验、感悟的过程,表演赛时,学生入情入境,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主体与主导相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也注重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研究的过程。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学习实践行为,否则,学生的实践活动最多就是教师实践思路的“重蹈者”,依然以“教师的思路”为中心,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任何主动性可言,更别谈创造性。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的《古诗文赛诗会》一课,在内容的确定上虽然安排了“春夏秋冬”、“励志成才”、“亲情友情”、“田园风情”等学生课内外常见的内容,课堂上也让学生猜一猜、填一填、诵一诵、画一画,但是纵观活动的过程仅仅是停留在对诗句记忆的一种考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几乎看不到,学生成了“被安排的”,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宗旨是相悖的。当然,语文实践活动虽然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但是学生在知识、能力、实践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与人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储备,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由此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性作用,教师应该在主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实践的方式方法,合作的形式等方面给学生指点迷津。例如,“严格VS宽松”的辩论会,会前教师就要对何谓辩论会,辩论会应注意的事项等,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否则辩论会可能演化成吵架会。

六、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相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中,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因个体的差异性,在实践中的体验、感悟、收获、能力的展示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性。对此,教师的评价不能以某个学生为标准去进行对比性的评价,这对学生是一种伤害。我们应该很明确地知道:语文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个体化的主体性发展,它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我成长,只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有所悟,有所获,有所进,就应该给予积极性的评价。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强调个体的自我对比性评价的时候,也要注意群体性的评价?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有时并不是一人所能为的,它需要同伴间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任务。它强调合作精神。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在评价的着眼点应放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积极性,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上。同时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如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总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把握好“六个结合”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工具和人文的特性,培养学生自如地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在学习使用工具的同时接受道德、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提升,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初步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