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早上九点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四年一班的学生们来到龙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当他们走进展馆后,发现墙上有写着龙岭的历史介绍。 龙岭曾是泉州的“红都”,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间,这里是泉州中心县委的所在地和晋中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这个距泉州市区仅5公里,海拔不到350米的地方,是晋江、南安和旧泉州(今鲤城区)交界处,属于“三不管”地带,所以“敌人鼻子底下虽说危险”,但“三不管”却让这里成了“最安全的地方”。 龙岭的历史可以分成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泉州(鲤城)斗争的创建和革命时期。反映了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后,泉州人民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行列。第二个时期是土地革命时期。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革命暂时进入低潮,面队国民党的白色恐怖,鲤城人民(旧泉州)在党领导下展开地下斗争,即土地革命。第三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泉州党组织遵照上级党组织关于“保存革命力量,分散转移,隐蔽活动”的部署同泉州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坚持抗日反顽斗争,保存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并培养锻炼了一批干部,壮大了革命力量,直至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四个时期是是解放战争时期。反映的是泉州人民在泉州中心县委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情况,其间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1949年8月31日游击队泉州团队独立大队挺进泉州城,泉州宣告解放。龙岭还是中共紫帽区工委机关旧址。这里也是闽中游击队集结和学习训练的地方,建有著名的地下交通站和地下联络点,1949年,中共紫帽区工委许多会议在此召开,开展武装斗争,部署三征(征粮、征税、征兵)、反清乡工作。 龙岭社区作为革命老区,除一些保持完好的革命旧址外,还建有旧农具展馆和红色文化收藏品展示馆,红色文化展示馆是福建省第一个红色文化收藏品专列馆,共有两层,收有像章、瓷器、漆器、塑像3000多件,其中像章2100多枚,塑像216座,展馆以艺术角度展现伟人毛泽东一生各个阶段的重要事迹,极具艺术观赏和红色教育价值。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五(1)中队报道
|